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洪流中,民营经济始终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
进入2025年,国家多次发声,部署加快构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民营经济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释放更大潜能指明了方向。
但在迈向新阶段的过程中,民营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痛点也在同步演进:制造业技术改造周期长、资金需求大;科技企业轻资产、高成长,难以提供传统抵质押;外贸企业则夹在汇率波动与账期错配之间,周转压力重重。在产业升级、政策导向与风险防控的多重张力下,金融机构如何提供更系统、更精准的服务,成为破解发展的关键命题。
今年3月,建设银行发布《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2025年行动方案》,围绕“融资支持、机制建设、产品创新、政银协同”推出四大类16项举措,锚定“五个稳步”目标,释放出“金融当有为、民企敢作为”的鲜明信号。
作为民营经济最活跃的省份,广东率先响应。建行广东省分行将这一行动方案转化为既有顶层制度设计,又具备基层执行穿透力的服务体系:不是简单“多放贷款”,而是以机制为本、以产品为器、以流程为筋络、以数据为抓手,构建起“敢贷、愿贷、能贷”的金融供给闭环。其核心,正是一场深刻洞察民企发展周期、精准匹配其融资逻辑的系统性重构。
不戴“有色眼镜”
让民企贷款不再遥不可及
“当时我们从没贷过款,连流程都不知道。”谈起第一次和银行打交道的经历,广东弘胤昌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有些羞涩地笑了。彼时,这家刚刚完成设备试投产的精密零部件企业,正处在建设智能化工厂的关键阶段,厂房已建起,技术也储备好了,唯一缺的,是一笔启动资金。
可问题随之而来——新企业、无抵押、零贷款记录。“根本不知道怎么准备材料,怕流程复杂、怕被拒,也怕留下记录影响以后的融资。”企业团队一度打起了退堂鼓。
这种情形,在广东的民营企业群体中并不少见——尤其是民营企业中的“轻资产型公司”“技术团队转型公司”——它们往往面临“三重尴尬”:第一,“首贷户”无征信轨迹;第二,资产多为设备、知识产权,缺乏传统抵押物;第三,不熟悉金融语言,融资意愿强但能力弱。“有资金需求,但不敢找银行”“轻资产企业总被‘有色眼镜’看待”……这些看似“心理层面”的顾虑,往往是被无形的机制门槛长期固化的结果。
破解民企融资难题,建行广东省分行正在试图打破这道隐形门槛。
在惠州,建设银行专门为弘胤昌定制了一套“陪伴式融资方案”:组建专项服务团队,首次见面便承诺“全程陪跑”,并根据其厂房建设进度,量身列出《首贷材料清单》——每一项材料都附有范例、可视化指引;同步启动“绿色通道”,安排专人对接审批、信审等流程,压缩审批周期。
“我们内部叫这套机制‘破冰包’,专门用来帮企业完成‘从0到1’的融资起跳。”建行惠州分行负责人说。
最终,弘胤昌拿下了公司的第一笔银行贷款,也迈出了从“不会贷”到“敢贷”的第一步。
在企业看来,这笔贷款并不大,但意义重大——它不仅解决了弘胤昌数控车间的关键投入,也为企业建立起信用轨迹。从0到1的那一笔,打开了后续的融资通道。如今,弘胤昌已逐步获得多家金融机构的授信支持。资金活水注入后,弘胤昌发展驶入快车道,企业厂房建设顺利推进,按计划完成智能化生产线布局,并提前进入试生产阶段,为实现216万件年产能、4亿元年产值的目标提供了关键支撑,也有力助力区域高端精密制造产业集群的形成。
这并非个案。为了破解民企融资难题,建行广东省分行从机制源头做“减法”,在服务逻辑上做“加法”,持续优化首贷、弱抵押企业的融资环境。围绕总行提出的“五个稳步”目标,该行通过“重点民企白名单制度”“差异化准入审批”“新型技术流评级模型”等改革举措,重构风险定价逻辑,让更多企业从“能评估、愿接纳、敢首贷”迈向“持续合作、信用积累、稳步提升”。
一系列制度重塑之下,原本隐匿在流程深处的“无形门槛”被逐一拆解。目前,建行广东省分行已累计为近25万家民营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近7000亿元。
“民营企业不是难评估,而是用错了标尺。”建行广东省分行相关负责人指出,在“看财报、看抵押”的传统逻辑之外,越来越多制度开始转向“看创新、看潜力、看场景”。首贷,不再是“例外”,而是“入口”。
小微首贷,不再靠胆量。制度破冰,才是最好的“金融第一推动力”。
产品有解法
为民企量体裁衣破解“适配难”
“不是不想贷,而是贷不了”——这是许多广东民营企业在发展初期乃至转型期的普遍感受。
传统信贷产品长期以“抵押+标准”为核心逻辑,在审批流程、风控模型、还款机制等方面追求“批量化、模板化”的规模效应。这套逻辑,虽然服务了庞大的传统产业客群,却难以契合那些“轻资产、高成长、强波动”的民营企业:没有标准抵押物、融资期限与产出周期错位、材料流程高度复杂化……最终导致企业融资“不是意愿不足,而是适配困难”。
在广东,这类错配困境突出。作为制造业大省与外向型经济重镇,广东民营企业正大规模进入智能制造、绿色低碳、跨境融合等发展新阶段,所需的金融支持模式也更加多元与灵活。
建行广东省分行敏锐捕捉到传统信贷供给与民企真实需求之间的错配痛点,主动将产品逻辑从“银行端定义”转向“客户侧视角”,以企业发展阶段为切口,重构“信贷产品+风控逻辑+服务模式”三位一体的供给机制。在支持民营企业从初创起步到规模化发展、从传统制造迈向绿色转型的过程中,该行不再“以产品定客群”,而是围绕不同发展阶段与具体场景,动态组合信贷工具,用更具适配性的金融服务陪伴企业稳健成长。
在中山,一家智能设备制造企业正值产能爬坡期,传统授信路径难以适配其订单波动。建行中山分行依托“E政通”平台调取其纳税、用电、社保等数据,为其定制“信用+税务”的组合贷款方案,仅用3个工作日便完成300万元信用授信,帮助其顺利完成第二条生产线的建设。
而在绿色转型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越来越多制造型企业开始主动转向“双碳导向”的改造升级。红塔仁恒公司便是其中一员。面对巨额绿色设备投入需求,该公司通过建行绿色信贷方案,将其节能降耗项目纳入绿色项目清单体系,获取专项授信支持,同时匹配贴息资源,整体融资成本大幅下降,成功完成光伏、智能运维等项目部署。
此外,在跨境外贸型民企的服务上,建行围绕“快速结汇—自动授信—循环出账”的逻辑推出“跨境快贷”方案,实现收汇即授信、全流程线上化。该产品目前已在广州、佛山、东莞等地逐步推广,为“走出去”企业节省大量时间与融资成本。
“产品必须从‘能卖’转向‘能用’,从银行定义的‘风险偏好’,转向企业实际的‘融资节奏’。”建行广东省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场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在于建立一套“敢贷、能贷、会贷”的技术逻辑——不是用一把尺子量所有企业,而是用一张网去“识别差异、容纳多样”。
一笔笔贷款、一次次辅导、一次次机制迭代,背后折射出的是建行广东省分行服务民营经济的战略定力与专业能力,也昭示着未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
生态能协同
让每一笔贷款接得上产业脉络
“产能是有的,但订单能不能持续?”“政策支持听说过,但真落地太难了。”在建行广东省分行的企业走访中,这样的顾虑并不少见。民营企业面临的,早已不再是“贷不贷得到”的初级门槛,而是“能否持续贷、是否值得投”的长远挑战。
一笔贷款或可解一时之困,但唯有系统稳定的金融支持机制,才能真正穿越周期、助力成长。从“能贷”到“敢投”,从“可得”到“可持续”,企业所需的不只是金融产品,更是一种与自身发展节奏高度契合、长期共振的服务生态。
这,正是建行广东省分行要破解的“第三重命题”。
与其说建行是在做信贷服务,不如说是在重塑一张围绕企业成长所构建的“支持网络”:打破金融机构的单一边界,把银行、政府、园区、平台、产业链上下游统筹起来,形成“联动机制”;跳出传统“项目制”思维,以“企业全周期”为中心提供服务,以“产业全链条”为目标拓展触角,形成“生态响应”。
在东莞,建行广东省分行围绕地方“强链补链”战略,叠加白名单管理、产业基金协同与定向授信,为一批专精特新企业量身定制综合性融资方案;在佛山,建行积极对接科技部门,探索建立科创企业画像机制,从贷前识别、贷中风控到政务协同构建“全链条支持”;在广州多个产业园区,建行则尝试以“金融服务专员”模式打通企业从设立、纳税到融资、结算的服务链条,让企业“进园即入服”。
与此同时,建行广东省分行还在服务民企半径上不断拓展:利用税务、社保、工商等政务数据,提前识别潜力客户;通过行业协会、园区平台等合作机制,精准对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引入“建行数贸通”“绿色项目池”“科技企业培育库”等数据平台,实现信贷投放、风险控制、资源支持“三线并进”。
从“单笔授信”走向“全链供给”,从“金融产品”走向“企业生态”,建行广东省分行正在把“敢贷、愿贷、能贷”落到每一单业务里,更落到每一个企业的长期成长坐标上,汇聚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实金融底座。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