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优质桑园
车间工人在挑选蚕茧

缫丝车间
公司出产的蚕丝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
本网讯 在韶关翁源县,有家国家扶贫龙头企业。它从成立伊始便致力于推进茧丝绸产业化建设,实践中探索构建了“公司+研究所+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管理模式,发展形成了“农工科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产业格局。短短十余年的时间,带动近8000户农民种桑3万多亩,蚕农年售茧收入达8000多万元,户均增收7000多元,发展为茧丝绸行业的龙头,当地经济的支柱。它,便是广东信达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
联动发展:农工科贸一体化
1997年,原来的翁远丝厂关闭停产,几千名工人即将面临失业。从苏州丝绸工学院毕业、经营着一家羊毛衫加工厂、一心想走“丝绸之路”的罗展勇通过对茧丝市场的调研,认为丝厂濒于破产是体制落后、条块分割的弊病导致的,要改变这一现状,做强做大翁源茧丝绸产业,最佳的解决办法就是实行农工贸一体化,以资本市场运作方式进行操作,保证无论市场茧价如何高低波动都可整体运作正常。
2001年,在罗展勇的努力下,翁源县信达茧丝有限公司诞生。成立之后的公司,一方面加强与国家蚕研所、广东蚕研所、西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高等科研院所合作,与广东省蚕研所共同组建了“广东蚕业创新中心”,开展蚕桑新品种研发、推广、蚕桑病虫害防控、蚕桑资源综合高效利用等一系列的实验工作。另一方面,与农民开展“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合作,签订了《种桑养蚕合同》,免费向种养户提供种桑养蚕技术指导和培训。同时,以“公平、公正、公开,优质优价、随行就市、不随意压质压级和不打白条”为原则收购农民蚕茧,这一做法得到了广大农户的拥护和信任。
“去年纯收入9万多元,在我们这里算很好了。”翁源县江尾镇新生村村民杨省新咧着嘴笑道。自翁源县信达茧丝有限公司成立以来,翁源当地的种桑养蚕形势就开始好转,尤其是实行最低保护价,给农民种桑养蚕吃了定心丸。杨省新还记得,2003年蚕茧市场行情很差时,市场价已经跌到250元/担,而信达公司兑现承诺以550元/担进行收购。
创新管理:注重发挥专业理事会作用
种桑养蚕涉及千家万户,整个集团公司的桑园有十几万亩,与公司进行贸易的有四五万农户,单翁源本地就有五六千户,如果公司直接和农户对接,管理起来会很困难。为了便于管理,公司在主要养蚕区成立了蚕桑发展理事会。
目前全县成立有蚕桑发展理事会23个,公司与农户间诸如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病虫害的防治、技术的配套服务、小蚕的配送等对接都可以通过理事会实现。这样,农户就成为了茧丝绸产业的产业工人,农民的田地成为了产业的基地,农户在公司的带动下实现了脱贫致富。
翁源县龙仙镇八字陂村的农户肖红飘2004年开始种桑养蚕,村里的理事会一成立,他就申请成为理事会下的协会会员。现在他种了8亩桑树,一年养蚕的收入约有6万元,比以前单种水稻的收入高很多。他说,公司除了通过理事会提供优质的小蚕给他们养,还为他们提供培训,并派出技术员下来对他们进行技术指导,现在村里90%的家庭都靠种桑养蚕盖起了楼房。
据了解,该公司通过实施“公司+研究所+理事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依托蚕桑专业合作社,与98%以上的蚕农签订合同,带动近8000户农民种桑3万多亩,蚕农年售茧收入达8000多万元,户均增收7000多元。
示范辐射:“信达模式”开花结果
经过十来年的发展,“公司+研究所+理事会(合作社)+基地+农户”和农工科贸四位一体的“信达经营模式”在周边省市“开花结果”。公司已形成以翁源为总部,控股经营英德大信茧丝绸、新丰丰信茧丝、郁南信达茧丝绸、湖南信达茧丝绸、湘潭信达茧丝绸、江西乐安广信茧丝、翁源家宝蚕业七家企业的跨区域生产格局。公司也于2008年正式更名为广东信达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
至目前,公司共拥有员工1200多名,年制优质蚕种25万张,联系6千多户农户,年收购鲜茧15万担,年缫丝能力800吨,年产值2.5亿元,产品均达5A级以上,畅销国内外市场。先后获得国家扶贫龙头企业、广东省民营科技企业、广东省扶贫农业龙头企业、韶关市农业龙头企业、广东省农业产业化先进集体、广东省双爱双评先进集体、广东省女职工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随着产业的发展与壮大,公司也将探索由传统的蚕茧丝产品制造转型升级为蛹肽和药业产品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