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7月,在中国麻竹笋之乡——英德,经过一个季度雨水润泽的西牛麻竹笋纷纷从竹林中破土而出。在麻竹笋主产区西牛镇,连绵起伏的山坡地上翠竹林立,一辆辆满载着翠绿鲜笋的三轮车,从蜿蜒的山路鱼贯而出,开往镇上的各种笋制品加工厂。
西牛麻竹笋是英德重点打造的百亿级农业产业之一,也是英德的富民支柱产业。近年来,英德坚持全产业链理念,持续做好“土特产”文章,通过扩大种植面积、延伸产业链条、抓好品牌建设等措施,推动西牛麻竹笋产业实现从传统农业到百亿级现代产业的跨越。
截至2024年底,英德西牛麻竹笋种植面积达85.91万亩,从业人员超8.8万人,产量高达141.4万吨,率先成为综合产值突破百亿元的清远农业产业。
联农带农富农
“剥皮黄金”成就富民产业
7月14日下午,一场阵雨洗去西牛镇金竹村的酷热,笋农谢绍春带着砍刀、箩筐和蚊香,走进自家种植的50亩麻竹林里。“最近雨天晴天交替,麻竹笋生长得更快了,每天都要过来砍笋。”谢绍春是一名“90后”,因长期种植麻竹笋,皮肤显得有些黝黑。只见他瞄准竹笋根部挥刀一砍,去壳、切笋,动作一气呵成,不一会便收获一箩筐翠绿鲜笋。
“当地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麻竹笋,这是我们的致富产业。”谢绍春此前在外地打工,2020年,他返乡种植西牛麻竹笋。“如今村里的麻竹笋产业链条不断完善,产业发展前景越来越好。”
在英德,走上致富道路的笋农还有许多。西牛麻竹笋浑身都是宝,除了鲜笋以外,竹叶、竹头、竹壳也可以作为原材料进行出售,因此被当地人称为“剥皮黄金”。
在位于浛洸镇福园村的英德市布谷鸟食品有限公司生产基地,员工们忙着清洗、加工西牛麻竹笋。该公司是一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大量收购当地和附近乡镇村民种植的特色农产品。“现在逐渐进入麻竹笋丰产期,每天收鲜笋近30吨。”负责人陈文杰介绍,该公司还带动周边20多个村民实现就业。
福园村党委书记何志威介绍,村里以芥菜、麻竹笋、豆角等特色蔬菜种植为主要产业,其中西牛麻竹笋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仅这两年就增加了500多亩。加工厂不仅延伸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每年村集体还通过入股增加分红收入。
延伸产业链条
精深加工产值两年增长222%
在麻竹林里,笋农们忙着收获西牛麻竹笋;在西牛麻竹笋深加工企业,员工们忙着将生产出来的笋制品分拣、打包、装车,销往全省乃至全国各地。
位于西牛镇的英德华笋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主要生产红油笋、笋干和山椒脆笋等即食食品。“落户到西牛镇主要还是看中西牛麻竹笋的发展潜力。”该公司负责人温绍聪表示,经过几年的发展,公司的销售市场逐渐打开,一度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近年来,英德以推进西牛麻竹笋“补改投”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抓手,用财政资金“小投入”撬动社会资本“大投资”,重点扶持西牛麻竹笋加工项目,鼓励企业引进新设备、研发新产品、做深精加工,研发出即食笋、竹叶茶、竹精油等产品。
“我们每年向华东、华南市场供应两三千吨益生菌发酵的麻竹笋,与客语、海底捞、蒙自源等知名餐饮企业达成了长期合作。”清远仟壹农业有限公司陈志南介绍,公司开拓了多个线上平台,主要销售益生菌发酵麻竹笋和酸笋深加工产品。
此外,英德还引进省盐业集团,市农投集团等省市国企参与西牛麻竹笋产业发展,成功培育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农业经营主体日益壮大。目前,全市共有麻竹笋经营主体667家,其中企业201家、合作社及其他主体466家,粗加工及收购点429个,22家企业获得SC认证。
打响区域品牌
积极宣传推介拓展出口市场
近日,2025中亚(霍尔果斯)商品贸易博览会在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来自英德的企业广东竹笙笙科技有限公司现场与哈萨克斯坦的客商达成意向订单。
该公司董事长助理袁苹介绍,公司专业从事竹类新材料研发及生产销售,通过回收笋农以往废弃的老麻竹笋筒、笋壳、竹子,转变为可再生竹纤维为主的创新型专利配方全降解复合材料,生产竹粉全降解一次性竹制餐具,产品远销欧美市场。
广东竹笙笙科技有限公司竹制餐具远销欧美(曾亮超 摄)
英德认真抓好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丰富西牛麻竹笋区域公用品牌文化内涵,用好西牛麻竹笋、麻竹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探索建立“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经营机制,积极引导企业使用西牛麻竹笋统一品牌标识、统一宣传口径,逐步形成麻竹笋产业品牌矩阵。
“英德积极组织麻竹笋企业到成都、重庆、北京、哈尔滨等城市进行品牌宣传推介,促进麻竹笋销售半径扩大一倍。西牛麻竹笋在国际市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出口地区不断拓展,已覆盖日本、东南亚等多个市场。”英德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从走出广东到迈向世界,西牛麻竹笋的品牌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英德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英德将继续组织开展各类招商推介和产销对接活动,鼓励和支持麻竹笋注册商标,促进麻竹笋品牌包装上市,提升麻竹笋市场影响力和美誉度。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