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自然资源部召开以“为基层解难题办实事”为主题的媒体座谈会,介绍自然资源部在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优化调查监测工作、推进联动审批改革、完善耕地保护政策、不动产登记便民服务等方面的举措和行动。
释放耕地保护政策红利,维护农民权益
自然资源部推出一系列务实举措回应基层诉求,根据实际情况分类合理设置过渡期。过渡期间,按照“认定一批”“恢复一批”“置换一批”的方式,逐步有序恢复或置换耕地,让老百姓有充足的时间来调整种植作物种类,让基层政府有充足的时间来优化产业发展。对纳入过渡期范围的地块,在耕地保护考核中将予以统筹考虑,既压实各级耕地保护主体责任,也切实减轻基层负担,维护农民权益。
为推进永久基本农田布局更加优化,自然资源部正会同农业农村部研究起草“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管理办法”,在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的前提下,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体检评估,建立“优进劣出”的管理机制,推进永久基本农田尽量集中连片,逐步提高优质耕地比例。
便民服务再升级 ,“小红本”温暖千家万户
自然资源部门全力推行合并、集成登记,着力深化“互联网+不动产登记”,大力推行“延时办”“就近办”“专窗办”“上门办”,全力化解历史遗留问题,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目前,全国已有2663个县(市、区)实施“互联网+不动产登记”,不动产登记网办业务量占全部业务量的33.7%,江苏、浙江、福建、江西等省份网办率均超过50%,厦门、无锡、珠海等城市网办率超过80%以上。全国所有2843个县(市、区)均实现了商品房预售和抵押涉及的预告登记、登记资料查询、抵押登记三项业务“跨省通办”,正在逐步推进转移登记等高频登记事项“跨省通办”全覆盖。全国2200多个县(市、区)实施新建商品房项目“交房即交证”改革,覆盖了9万多个项目的840多万套房屋,1900多万购房群众在领到新房钥匙的同时就领到了不动产权证书。
调整优化调查规则,技术赋能减轻基层负担
2025年,自然资源部加强部局协同,建立年度林草湿荒调查监测与国土调查协同机制。通过“统一标准、统一时点、统一平台”,同步开展并实现数据联动更新,从源头上解决标准差异、边界交叉和数据矛盾,加快建成统一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现状“一张底图”。
针对以往出现的个别地方简单机械运用调查成果、执行政策出现偏差等情况,自然资源部强调国土调查是例行体检,成果仅反映调查时点国土利用的现状,不能直接作为管理依据。管理执法应充分考虑地类来源的合法合规合理性,综合管理信息作出用地性质判断。同时,强化业务培训,促进基层部门准确理解管理政策,规范运用调查监测成果,坚决纠正“唯技术论”、简单依据调查数据进行管理执法,损害农民利益等行为。
部省联动破解难题,服务经济大省挑大梁
在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中,自然资源部成立由部领导牵头的服务经济大省挑大梁工作组,赴山东、上海、江苏、广东、湖北、四川、浙江、河南、福建、湖南、安徽、北京等经济大省开展包片服务。同时,选派48名优秀年轻干部,赴经济大省开展为期半年的蹲点服务,扎根基层,推动重点难点问题上下协同高效解决。部内同步建立为地方解难题办实事清单台账,将经济大省和其他省份提出的合理诉求,纳入台账,统筹推进解决。截至目前,各经济大省共提出293项诉求,已解决133项。在此基础上,自然资源部梳理研究共性问题,举一反三完善相关制度政策,努力将“问题清单”转化为“成效清单”。
联动审批改革提速,要素保障“一件事一次办”
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保障重大项目落地见效,自然资源部统筹配置各类自然资源要素,推动用地用林用草用海联动审批,实现要素保障“一件事一次办”,大力推广以江苏省、山东省临沂市联动审批试点为代表的典型经验。2025年以来,已有12个省份陆续制定省级层面实施方案,15个省份采用联动审批方式批准项目958个,分不同情形减少报审材料5至19项、压减工作环节8至20个,平均审批时长压缩25%,部分项目达80%;审批时间较短的可以压缩到10天左右,时间较长的也可以压缩50%左右。
来源:中国农村网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