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广东省扶贫开发工作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国家九部委下发的《关于共同做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构建和谐文明村工作的意见》,改善了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促进了山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了贫困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增加了贫困农民的经济收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和经验 2006年,广东省扶贫开发工作将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完善机制,整合资源,综合推进”的思路,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贫困人口为基本对象,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整村推进”、劳动力培训转移和产业化扶贫为重点,突出解决山区贫困地区问题,着力改善贫困村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全面推进山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围绕一个目标 扶贫开发工作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有效增加贫困农民收入为目标,根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坚持“整村推进”的扶贫方式,做好规划,逐村帮扶,逐村消除贫困;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提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调动贫困农民的积极性,依靠自己的努力,开发山区资源,发展生产,增加收入,通过发展解决贫困问题;坚持智力扶贫,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者发展生产与转移就业的技能,坚持可持续发展观,保护好山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两个统筹”——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把扶贫开发工作与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结合起来;坚持统筹社会资源,协调各职能部门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和部门职责,将资金重点投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继续开展以村为平台的定点扶贫、对口帮扶和面向社会各界的扶贫济困。加快三个转变 加快扶贫开发方式的转变。加快从区域性扶贫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转变,重心下移到贫困村贫困户,让贫困人口直接受益。加快贫困地区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从资金、实物扶贫向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转变。着重提高贫困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生产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贫困农民的就业技能,提高贫困农民自我发展能力,拓宽贫困农民增收的门路。加快扶持机制和方式的转变。加快从单一的扶贫方式向采取综合性的扶持措施、建立长效的扶贫机制转变。整合各职能部门的力量和资源,综合性解决贫困人口问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抓好七个结合 1.“整村推进”与到村到户相结合,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水平。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方式是有效消除贫困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措施。在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中,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标准,把解决“一保五难”问题作为重点,结合农田基建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认真做好“整村推进”村级扶贫规划。 2.区域推进与重点措施相结合,提高扶贫开发工作的有效性。继续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落实山区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改善山区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把扶贫开发工作与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紧密结合起来,加大产业转移的力度,提高山区贫困地区工业化水平,吸纳更多的山区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县域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同步增长。同时,要根据不同时期扶贫工作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重点扶贫措施,重点推进《农村十项民心工程》,着力改善山区贫困地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把区域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扶贫工作重点有机结合起来,起到扶贫的效果。 3.开发扶贫与救济扶贫相结合,提高扶贫措施的针对性。扶贫开发工作坚持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开发式扶贫方针,是切实可行的。同时要摸清情况,分清对象,采取措施,把开发式扶贫与救济式扶贫结合起来,既要扶持贫困农户发展生产、转移就业、增加收入、脱贫奔小康,又要注重做好低保救济工作。 4.基础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提高贫困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继续完善农村电网,加快解决农村饮水的安全问题,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改善农村公共卫生环境,发展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等,为山区贫困地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增加贫困农民收入是扶贫开发工作的核心,在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要注重扶持贫困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5.转移培训与实用培训相结合,提高贫困农民的素质。“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一五”期间的主要任务之一。开展扶贫培训是贫困农民增收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是农民脱贫的根本措施。采取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开展对贫困农户劳动者技能培训,努力提高贫困农民的综合素质,提高贫困农户发展生产提高效益的劳动技能,提高转移就业的竞争能力,提高贫困农民自我发展能力,拓宽贫困农户增收门路,显得越来越迫切。 6.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提高社会参与扶贫开发的广泛性。政府主导就是扶贫开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把扶贫开发纳入经济社会规划,制定扶贫政策,统筹城乡发展,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工作机制。社会参与就是广泛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全面参与扶贫开发。定点扶贫、对口帮扶和社会各界的扶贫济困构成中国社会扶贫的三项重要内容。继续协调各职能部门从大局出发,按照“集中使用、渠道不乱、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资源,合理安排资金,集中用于“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重点解决村级规划中“一保五难”问题;把扶贫开发工作与“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紧密结合起来,把扶贫开发的具体工作落实到定点挂扶的单位;加强对口帮扶市、县的协调,不断加大对口扶持力度,把帮扶的资金、项目落实到贫困村,让贫困户直接受益。政府主导扶贫的力量是有限的,社会参与的力量是无穷的,要把有限的力量与无穷的力量结合起来,不断拓宽社会扶贫的渠道,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 7.队伍建设与落实责任相结合,增强扶贫队伍综合素质和工作的责任感。根据新时期、新形势的要求,明确职责,找准位置,注重扶贫系统的建设,创造性地开展扶贫工作。要逐步形成学习研究、执政为民、清正廉洁、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的风气,增强四种意识(学习意识、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实干意识),务求工作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