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粒如玉,空口吃都香!”——这是食客们对“罗平稻米”最真诚的赞誉,更是罗定市在乡镇振兴战略中,依托“百千万工程”打造特色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金秋时节,麦浪滚滚,南粤的山川平原,正上演着最美“丰”景。
当前,全国秋粮收获已超六成,华南地区的秋收工作已过半。岭南广袤的大地上,一片片稻田满目金黄,层层叠叠的稻穗颗粒饱满,长势喜人。近年来,云浮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端稳端牢“百姓饭碗”提供有力支撑。据云浮市农业农村局统计,今年云浮晚稻种植面积达66.83万亩。
“北看红旗渠,南看长岗坡”。步入云浮罗定市罗平镇,长岗坡渡槽与金黄色的稻田交相辉映,如诗如画。一重重稻浪翻涌,映照一幅丰收盛景。罗定,这座拥有广东最大红土盆地的历史文化名城,以其深厚的稻耕文化底蕴而著称。
齐心架“天河”,解20万亩良田之渴
作为历史悠久的“岭南粮仓”,罗定五次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罗定稻米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广东十大最具人气土特产”“广东省名特优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中国十大大米区域公用品牌”“中国气候生态优品”等荣誉。罗定常年水稻播种面积在49万亩以上,良种覆盖率达98%,主要以素龙街道、罗镜镇、太平镇、罗平镇等平原地区为主要产粮区。去年水稻播种面积达到51.65万亩,总产量达23.35万吨。今年水稻播种面积增加2100亩,增长0.4%。一般人很难想象,如今的“天府之地”,曾经历过“十年九旱”的艰难岁月。由于自然水源分布不均,解放前水利设施少而简陋,罗定一度成为历史上的苦旱地区,旱涝灾害频繁。上个世纪70年代末,罗定人民齐心协力,以“肩挑背扛”的传统方式,历时4年多建起了一条“人工天河”——被誉为“广东红旗渠”的长岗坡渡槽,彻底改变了当地人靠天吃饭的窘境,为“喜看稻菽千重浪”美景的现实奠定了基础。令人惊叹的是,这座当时世界排名第一的渡槽,总造价仅为530万元人民币。如此庞大的工程造价为何这样低廉?正是当地1万余名建设者及沿途村民的无私奉献,才创造了我国水利建设史上又一个奇迹。如今的长岗坡渡槽风华依旧,每年把近4亿立方米的太平河、罗镜河河水横空输送到金银湖,使之成为罗定库容、供水量、发电量最大的水库,浇灌了下游20多万亩农田,保障城区以及多个乡镇55万人口的生产生活用水。
优质的水源培育优质的稻米。目前罗定水利有效灌溉面积占全市耕地的83%,灌溉水稻所用的水源为国家一类标准的水库水和山泉水,富含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为水稻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和营养。
科技赋能 粮田变“良田”
近年来,广东南粤分享汇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粤分享汇”)搭乘着罗定稻米产业加速迈向标准化、品牌化、高端化的浪潮,在省国资委的牵头下,联合广东邮政等多方力量,共同打造了“罗平稻米”首款省国资国企帮扶臻品,并构建了“1+1+6+8”的创新产业帮扶模式,在助推罗定市罗平镇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公司的拳头产品--金装版罗平稻米,以其卓越的口感与品质,赢得了市场的广泛好评。不仅成功通过了中国、欧盟及日本的有机认证,还屡获国家级殊荣。

金装版罗平稻米能有如此出色的品质表现,与其所选用的稻种密切相关。金装版罗平稻米选用的是象牙香丝米种,不仅是由华南农业大学确认的优质象牙米稻种,还是罗定市的当家品种。罗定市罗平镇,以其充足的阳光与丰富的热量资源,被选为广东省级水稻品种区域试验点之一,每年承担着15个组、超过180个品种的试验任务。而金装版罗平稻米选用的象牙香丝米种,正通过提纯复壮技术,不断焕发新生。凭借着这一优良稻种的独特优势,金装版罗平稻米煮熟之后,米香浓郁,颗粒饱满,莹润透亮。入口软糯回甜,软硬适中,让人回味无穷。当然,金装版罗平稻米的高品质不止源于优良的稻种,其种植过程同样至关重要。金装版罗平稻米采用“天然健生种养法”,从有机肥培育,土壤修复、到病虫害防治、污染防治等方面层层把关,最大程度地激发出象牙香丝米种的优良特性,每一颗稻米都凝聚着匠心与自然的馈赠。正是由于从稻种到种植全过程都严格遵循高标准,才造就了金装版罗平稻米无可比拟的高品质。尽管其价格远超常规大米,但市场需求依然旺盛,供不应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