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
发展食品工业,正成为广东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的有力抓手。
今年2月,《广东省食品工业培育试点县遴选入库培育工作方案》(以下称《工作方案》)发布,明确提出每年遴选10个左右省级食品试点县。广州黄埔区、珠海斗门区、汕头金平区等12地成为首批入选试点县(市、区)。
连日来,记者走访广东多地调研发现,推进食品工业高质量发展,对于补齐县域工业短板、带动当地就业、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全省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食品工业发展路径,壮大县域经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食品工业成为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引擎
数据显示,广东食品工业产业规模和营业收入位居全国第二,多项数据指标全国领先。
纵观全国,广东食品工业企业超1.6万家,居全国第二;全省有1家食品工业企业闯入“千亿俱乐部”,9家企业跻身百亿级,11家上榜中国食品工业百强榜;在饮料、保健食品、酱油、广式月饼等多个细分领域是“单项冠军”。
全省来看,食品工业向来是我省工业经济稳增长的重要力量。经过多年发展,基本形成了“珠三角核心城市引领带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特色发展,产业园区专业化集聚”的良好态势。其中,广州、佛山、东莞食品产业集群规模均超千亿元。
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县域是主阵地。
专家指出,县域是食品资源禀赋最丰富的区域,是抓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主战场。食品工业正成为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引擎。食品工业的高质量发展,对于补齐县域工业短板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调研了解到,县域经济不强往往与县域工业不强紧密相关,大部分GDP在100亿左右的县(市、区)第二产业比例偏低,不少县域工业基础薄弱、门类不齐、附加值不高。而食品工业既是重要民生产业、与居民消费密切相关,又是复杂度较低的轻工业门类,恰可有助于补齐县域工业短板。食品工业增加值占第二产业比重较高的县(市),其第一产业往往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例如,潮州饶平县第一产业占比约25%,而食品工业经过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占第二产业比例超过11%。该县以食品工业为抓手,发挥以工补农作用,延伸农业产业、拓展农业功能,盐焗鸡、海鮸、蚝等产品驰名全国。
去年8月,潮州市饶平盐焗鸡实现首次出口,广东好味来食品有限公司一批重3.1吨的盐焗鸡产品顺利出口。饶平县钱东镇素有“中国盐焗鸡之乡”之称,盐焗鸡食品工业经过多年深耕细作,已形成集养殖、加工、包装和物流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产品销量占全国80%以上市场份额。
“潮州依托1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力茶叶、畜禽、饶平水产三大产业,打造‘乡村振兴弄潮鹅’等品牌。”潮州农业相关负责人表示,正加快推动形成“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布局。
企业加速布局预制菜细分赛道
今年3月,第二届中国国际(佛山)预制菜产业大会在佛山开幕。大会发布了2024胡润中国预制菜生产企业百强暨大单品冠军榜,广东17家企业上榜,数量居全国首位。
“榜单上,食品加工类企业是主要参与者,占一半以上,这些企业的产业基础有利于做品类的拓展甚至转型。”胡润百富董事长兼首席调研官胡润分析认为,今年的一个新趋势是,大企业进入预制菜行业的速度较往年快,这是对这个行业的肯定和认可。
依托预制菜行业的快速发展,各类食品企业正发力布局预制菜细分赛道。
春节期间,盆菜是广东不少酒楼、餐馆、家庭年夜饭的必备菜。今年1月,广东品珍鲜活科技有限公司的“年菜”盆菜顺利通过海关,进入香港市场,一上架就吸引了众多市民的关注购买。作为广东省预制菜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企业,在“年菜经济”推动下,品珍科技和唐顺兴等公司合力开拓新西兰、美国等海外市场,盆菜等产品受到当地华人的欢迎。
壹号土鸡咸香鸡、“年年有鱼”年菜礼盒、“十三奇香”小龙虾……去年年底,广东推出首批26款中国金牌“年菜”。几乎涵盖家宴餐桌所需的所有菜式。
“以节庆文化赋能产业发展,为现代农业食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抓手。”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广东将进一步推动农产品工业化,实现产业迭代升级。
不过,预制菜也面临范围泛化、标准不统一、产业政策扶持范围不一致、群众忧虑防腐剂添加等问题。构建预制菜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是推动预制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3月21日,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对预制菜范围、标准体系建设、食品安全监管和统筹产业高质量发展等四个方面作出指引。
市场监管总局相关司局负责人指出,这是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预制菜的定义和范围,明确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属地监管责任,切实保障预制菜产品食品安全。
“预制菜产业发展迅速,确实需要从国家层面对其定义和范围进行明确。”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蓓薇认为,近几年,全国各地相继推出新政策、新标准,促使预制菜企业往集约化、智能化、标准化方向发展。随着相关标准的制定、加工工艺的规范等,预制菜产业必将得到快速发展。
在预制菜团体标准制定方面,广东是最早出台政策支持预制菜行业发展的省份,提出一系列创新亮点措施,涉及预制菜原料、加工、成品、运输等全产业链。
一二三产业融合,各县探索食品工业新路径
在广东,许多县域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但受制于产业基础和交通条件等因素,农业产业链延伸不够,农产品附加值不高。
业内普遍认为,发展食品工业不仅可以延长农业产业链,同时也有助于农业转型升级。各县(市、区)加大食品工业建设力度,因地制宜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发展路径。
佛山市顺德区发挥美食文化底蕴和制造业优势,致力于打造“全国预制菜之都”,力争未来3年内培育超20家知名预制菜企业;珠海市斗门区白蕉海鲈产业综合产值已超百亿元,正加快推动白蕉海鲈预制菜全产业链标准化建设;阳江市阳西县正着力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园建设,园区累计引进项目139个,致力打造全球最大的调味品生产基地、南派酱油文化中心……
根据《工作方案》,不同地区的省级食品试点县有不同的发力点。珠三角地区的省级食品试点县,着力提升食品工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力争到2025年,推动2—4个省级食品试点县发展成为营收规模超百亿元的食品工业强县(市、区、镇)。
而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省级食品试点县,则聚焦巩固提升食品工业发展基础,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力争到2025年,推动2—4个省级食品试点县发展成为营收规模超50亿元的食品工业强县(市、区、镇)。
作为劳动相对密集的产业,发展食品工业还有利于县镇村农产品、劳动力两大资源整合,把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留在县域,同时为城乡居民创造大量就业机会。
近年来,广东一些荔枝主产地依托荔枝深加工,进一步提高附加值。如广药王老吉打造出龙头品牌“荔小吉”,并推出20余款荔枝深加工产品;在茂名、汕头投产两大生产基地,目前已与14家合作社达成荔枝鲜果采购合作,既吸收了当地群众就业,也对荔农收入起到托底作用。
在拓展延伸产业链方面,发展食品工业有利于推动传统优势农业向下游延伸,推动农村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形成“接二连三”的融合发展格局。
素有“中国红茶之乡”美誉的清远英德市,在打造红茶百亿产业集群的同时,逐步提升红茶加工能力,开发荔枝红茶,小青柑红茶及红茶面膜等精深加工产品,整合“茶叶世界”“英西峰林”等自然资源建成农文旅融合项目,成为英德旅游市场的一大特色。2023年,英德红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43.29亿元。
“近年来,英德红茶升级了现代化加工生产线,实现了茶叶种植、加工和销售的全流程优化。这样一来,不仅茶叶的品质有保障,市场表现也越来越好。”清远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敏怀表示,从清远五大百亿农业产业的发展经验来看,以工业思维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可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