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在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方面提出,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同时,在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方面明确,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广东省委提出,要着眼补齐最突出短板,健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好激发广东发展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并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举措。区域协调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
如何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解决的主要课题之一,也是广东面临的一道考题。过去33年,广东经济总量高居全国第一,但区域发展不平衡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与珠三角地区差距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区域协调发展十分关切,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明确指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寄望广东努力把短板变成“潜力板”,充分发挥粤东西北地区生态优势,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广东视察时又强调“广东要下功夫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指出广东发展“不仅要靠珠三角,粤北、粤东、粤西这些地区也要联动发展”,并提出“加快推进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区域互联互通,带动和推进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更好承接珠三角地区的产业有序转移”“要积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促进共同富裕”等具体要求。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为广东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东新时代新征程的重大使命任务。广东省委作出“1310”具体部署,将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列为奋力实现“十大新突破”之一,并确定了“一年开局起步、三年初见成效、五年显著变化、十年根本改变”的目标任务。
一年多来,广东以“头号力度”实施“百千万工程”,制定实施“1+N+X”政策体系,从创新机制上发力。选取一批县、镇、村作为首批典型,更好统筹县的优势、镇的特点、村的资源;抓住县域这个重要发力点,实施创先、进位、消薄行动,大力发展食品加工、文化旅游等强县富民产业,县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亮点纷呈;推进扩权强县、强县扩权改革,县级资源整合使用自主权进一步扩大;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建强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112个镇入选全国千强镇;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提升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率,供销公共型农产品冷链骨干网组网投产;新创建一批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居全国首位;15个主平台新承接产业转移项目超650个;建立帮扶协作新机制,实现对粤东粤西粤北市县两级横向帮扶全覆盖,全面启动百校联百县“双百行动”……
通过实施一系列扎实有力的举措,促进了“百千万工程”开局起步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开启新图景,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其势已成、其兴可期。
实施“百千万工程”是关系广东发展全局的系统性工程,是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老大难”和整体提升广东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迫切需要,关系到广东的优势塑造、结构调整、动力增强和价值实现。
如何乘势而上?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广东坚定决心补齐最突出短板,在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上持续发力,更有作为。这就要以更大力度将“百千万工程”向纵深推进,以更多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朝着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尤其要抓住重点精准发力,围绕县域这个关键,大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着眼增强县城承载能力,以集聚集约发展为导向,抓好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和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持续壮大县域经济,利用特色优质资源做大做强乡村旅游市场,更好辐射带动镇村发展。
加快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步伐,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最紧迫的任务之一,是广东奋力实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必然选择。相信随着改革发展措施的进一步推进,相关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广东区域协调发展一定会不断取得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