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高镇峡石村作为二级水源保护地内的纯农业村,曾因历史原因长期面临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滞后的发展困境。自2023年入选“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培育名单以来,峡石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组织建设强化治理效能,以资源整合凝聚发展合力,通过产业筑基、文明铸魂,成功打造出乡村振兴的“峡石样板”。
党建引领,加快打开产业布局
峡石村充分发挥“三大”机制和基层党建五项措施的制度优势,构建起“党建引领+专班推进”的乡村振兴高效治理体系。组建“典型村创建专班”并同步成立临时党支部,由典型村第一书记和村党总支书记统筹推进,整合优秀党员干部力量,以专班化运作、项目化管理、清单化推进的方式,细化任务分工,压实工作责任,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通过定期召开村“大党委”、经济社“大支部”联席会议,系统谋划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培育、人居环境提升、文化品牌塑造等核心工作。实行“周调度、月总结、季考核”工作机制。专班党员深入一线,从项目谋划到落地实施全程跟进,确保问题在一线发现、矛盾在一线化解、成效在一线检验,形成“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上”的生动局面。
典型村专班到一线指导工作,推动辖区人居环境提质升级。
在党建引领和专班推动的双重保障下,峡石村重点项目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其中,广东水天骄名优水产养殖科博园从设农建设到全面投产仅用一年实践,创下同类项目建设的效率标杆。如今,“花和鱼”已成为峡石村“一村一品”建设的核心引擎,朝着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加快推进,预计年产值将突破5亿元,拉动间接就业1200人,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资源整合,全力构建四个格局
作为典型的纯农业村,峡石村村社集体收入低,对财政支出依赖大,且年轻党员大多在外务工,导致基层党建工作乏力。面对人才短缺、资金匮乏、发动困难的现实挑战,峡石村以创新思维破解难题,以“政府受益、企业受益、村民受益、乡贤受益、乡村受益”为核心理念,探索出“财政补、招商引、街道帮、国企筹、乡贤捐、集体出”的“六个一”多元筹资模式,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筹资机制,累计撬动各类资金超4000万元,既破解了乡村振兴“钱从哪里来”的难题,更形成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发展合力。
依托“1+3”镇街结对互促机制,峡石村创新构建多方共赢的乡村振兴模式。一方面积极整合共建单位资源,与属地政府、国有企业建立结对帮扶机制;另一方面充分激活乡贤力量,通过建立乡贤理事会、举办乡村座谈会等方式,引导乡贤在项目引进、资金筹措、技术指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种“小投入撬动大资源、多主体共促大发展”的创新实践,成功打造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乡村格局。
广泛发动,基层治理更有成色
植树增绿、整治环境、文化保护……在峡石村,一系列的民生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该村秉持“全域整治、系统提升”的发展理念,聚焦赤膊房改造、“三线”整治、环卫体系优化、绿化美化等重点领域,统筹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实现村容村貌从“局部改善”向“全域焕新”的跨越。
聚焦党员所能、群众所需,峡石村每周发动在册党员和“双报到”党员等力量开展卫生黑点专项整治,同步制定绿美乡村规划,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并与广东省委社会工作部合作创建了广东省首个“绿美广东乡村绿化共建基地”,充分发挥全省社会工作系统、行业协会商会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乡村振兴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助力乡村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乡村文化建设、乡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累计发动700余名党员、共青团员、群众、志愿者参与到义务植树活动,围绕“四旁”种植了乔木966株、灌木537株,绿色生态屏障初具规模。
在文化振兴方面,系统整合古渡口遗址、书斋文化遗存、知青农场记忆等资源,构建起“文化保护—场景再造—产业赋能”三位一体的传承体系。从开发古树古村落研学路线到打造供销文化节IP,从建设沉浸式村史馆到举办甘蔗文化节,一系列措施既守护了村庄的文化根脉,又塑造出“鱼悦巴江,蝶恋峡石”的特色品牌,更让村民在参与文化传承中增强乡土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接下来,峡石村将坚持党建引领“12345”发展思路,夯实产业基础、优化人居环境、强化基层治理,大力推进水天骄基地研学业务的发展,以点带面推动"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培育工作走深走实。
来源:云心党建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