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协作

广东·广西开展产业协作提升行动 聚力打造产业集群

“十四五”以来,粤桂两省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东西部协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广西的能源、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和广东的市场、科技、人才等优势,在原有产业发展基础上,通过粤桂东西部协作机制,深入开展产业协作提升行动,协同打造集约化、规模化产业集群,优化营商环境,强链补链延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一、推动高质量发展,精准选择集群主导产业
(一)全面梳理,合理选择发展方向。粤桂两省区紧密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调查研究,明确主导产业,促进产业协作持续提档升级,逐步打造品牌突出、业态合理、效益显著、生态良好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充分利用广西协作地区的特色资源和发展基础,打造百色市芒果、南宁市预制菜、深圳同益新茧丝绸产业集群;承接东部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转移,打造南宁市新能源、资源县生物医药、大新县新材料产业集群。
(二)科学谋划,做好顶层设计。每个产业集群均制定打造规划,遴选龙头链主,明确产业链分工、功能划分和责任分工,搭建招商引资平台,根据发展需要出台资金投入、用地指标、财税优惠、人才引进、金融支撑、科技创新等政策措施。实施方案设定时间进度,细化节点安排,加强工作调度,落实责任到单位到人。
(三)统筹资源,构建目标利益链接机制。一是投入粤桂协作资金,建设产业园区及厂房,加强区域性物流配送中心、仓储冷链中心、安全检测中心等配套建设,补齐产业链条短板弱项。二是发挥龙头链主在产品辐射、技术示范和供销渠道中的核心作用,加大“以商招商”力度,吸引更多成员企业加入,不断增强集群活力和竞争力。三是推动当地建立营商环境结对协作机制,鼓励出台配套政策,优化审批流程,提升政务服务,加快推进产业项目落地投产。
(四)集群带动产业发展初见成效。百色芒果2023年全市种植面积137万亩,产量125万吨,综合产值达192亿元;南宁市新能源产业2023年产值超50亿元,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1500亿元;深圳同益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茧丝绸产业集群2023年产值超13.35亿元,全面投产可实现年产值144亿元;龙光云汇鲜智慧港暨粤桂协作预制菜产业园2023年产值超7亿元,满产后可实现年产值30亿元,带动南宁市预制菜产业集群年产值超100亿元;大新县新材料产业2023年产值超7亿元,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00亿元以上;资源县生物医药产业集群2023年产值超6000万元,一期投产可实现年产值10亿元,全面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00亿元以上。
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集中资源打造集群样板
(一)立足地方特色,发展壮大传统优势农业。百色是全国最大的芒果生产基地,近年来,通过粤桂协作机制,做大产地规模,提升品牌品质,拓展营销推广,让“小芒果”发展成为“大产业”。一是扩大生产规模,提高芒果产量和市场占有率。引进永道生态集团、源兴果品股份有限公司等东部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鼓励农民发展芒果产业。二是发展精深加工,提高芒果附加值。投入粤桂协作资金7268万元共建深百众创产业园,引入广东领航集团投资建设果天下食品科技公司,生产冷冻芒果、芒果块、芒果汁、芒果浆等多类型加工食品,年均收购芒果超过4万吨,年均产值超3亿元。三是强化品牌意识,提高产品竞争力。引进深圳标准促进会、源兴果品股份有限公司等深圳行业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指导企业打造14个芒果“圳品”,进一步提高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四是拓展销售渠道,提高果农收入。引进顺丰、金晋等物流企业建设大型仓储物流和智慧农产品交易市场,延长芒果保质保鲜期。在各大中城市开展宣传推介与营销对接活动,开行“百色芒果”高铁专列,开展“互联网+百色芒果节”系列网上营销推介活动,推动百色芒果“香飘全国”。

在田阳区20万亩农林生态脱贫产业核心示范区打造芒果“圳品”基地

(二)引进先进技术,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南宁市及周边地区拥有丰富的地方特色食品资源和旺盛的市场需求,近年来,南宁市成立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引入珠三角的先进技术和理念,推动预制菜产业深度合作。一是建设高标准预制菜原材料基地。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种养大户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建设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原料生产基地,提高产业集群原料自给率。二是建设高效益预制菜产业园。龙光控股集团旗下龙光生鲜食品集团积极响应东西部协作战略号召,通过粤桂东西部协作平台在南宁打造集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科技研发、展销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云汇鲜智慧港暨粤桂协作预制菜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5亿元,总体规划用地面积531亩,其中一期占地231亩,园区建有国内外先进的食品生产技术和设备综合服务平台、食品安全及研发支持服务平台、品牌营销支持服务平台等。三是培育高素质产业主体。引导好友缘、蛙小侠、猪霸王、华晨冷链、食果源科技等生鲜食品上游种养殖基地企业、源头食材供应链企业、冷链物流及食材配送企业及知名连锁餐饮企业入驻云汇鲜智慧港。同时,依托中国—东盟信息港的优势,打造面向东盟的农产品展销交易平台,促进国际贸易和农业合作。
   (三)共建产业园区,健全产业链条。粤桂两省区聚焦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利用广东要素和市场资源,建设主导产业突出、规模效益明显、产业链条齐全的粤桂协作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是多点布局,大力发展茧丝绸产业。广西是全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在粤桂协作机制引导与支持下,深圳同益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在百色市那坡县、河池市宜州区、来宾市忻城县等地建设茧丝绸产业园。近年来,分别投入粤桂协作资金7326万元、2000万元建设忻城县粤桂协作茧丝绸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产业园和那坡县粤桂协作茧丝绸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建设标准化桑蚕种养示范基地、育蚕养蚕车间、蚕茧收烘仓库、加工工厂和综合服务中心等,贯通种桑养蚕、蚕茧处理、缫丝、织造、印染等各产业环节,推动产业集群从种苗、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到印染加工、服装成衣、副产品综合利用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二是因地制宜,精心打造生物医药健康产业。资源县是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县,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及丰富的中草药资源禀赋,投入粤桂协作资金2730万元建设资源县粤桂协作生物医药产业园,引进源创医汇、康华再生等一批高端医疗器械CDMO企业,与修正集团资源医药大健康产业园、资源县粤桂协作农副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产业园优势互补,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多类型中草药企业聚集、配套医疗器械和大健康产业集群式发展的模式。

三江口(忻城县)茧丝绸粤桂产业园

(四)围绕国家战略,建设沿边产业园。一是发挥区位优势。大新县地处中越边境,利用粤桂协作平台,加强东盟战略合作,创新实施“先引凤后筑巢”的建设模式,投入粤桂协作资金6485万元,引进中山木林森、深圳欧博迪、江门丽明珠等广东龙头企业8家和配套企业12家,形成上中下、横向、纵向全产业链,打造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为主的新材料智造产业园。二是抓住产业转移契机。比亚迪集团在南宁市邕宁区、青秀区、横州市、隆安县顺利落户的弗迪混合动力电池工厂、碳酸锂、新能源汽车综合试验场项目等产业项目,项目总投资约280亿元、占地面积约1.1万亩,带动电池正负极材料、铜箔、铝箔、电池结构件等配套产业纷纷集聚,形成100GWh电池产能规模。

比亚迪在南宁市青秀45GWh新能源电池生产基地

三、强化配套措施,保障产业项目落地落实
(一)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效能。一是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广西出台《粤桂协作优惠政策》,在税收租金、企业用地、项目补贴、投资奖励、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广东企业更多的政策支持。资源县出台惠企政策,实行三免两减半、医疗器械注册认证奖励、“四上”企业培育扶持、金融扶持、优先供地、一企一策等优惠政策。大新县出台粤桂协作优惠政策,为企业提供一系列优惠政策和“订单式”服务、开通深圳至大新双向对开物流专班、提供代采代购供应链金融服务等,有效破解企业前期招工难、物流成本高、融资没保障等问题。二是开通“绿色通道”。在粤桂协作工作队协调下,资源县配合自治区药监局快速受理医药企业办证申请,顺利打通区、市、县三级营商服务全链条,精准破解企业“办证难”问题。大新县建立“联席会议制”“首问责任制”“考核评价制”,大力推行联合预审、容缺受理、并联审批等模式,让投资者在大新办事审批路上“零等待”。
(二)整合科技助力,服务产业发展。忻城县与河池学院、广西中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龙头校企合作,量身打造5G“智慧蚕业云平台”,建立“六化五统一”标准流程,采取大数据分析、远程视频语音交互、信息服务等方式,实时指导农户自主规范化管护,“保姆式”帮助解决种养过程问题。百色市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在田东县建设中国芒果种质资源圃,促进芒果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形成田东香芒、金煌芒、凯特芒等40多个优质品种。

(三)创新培育人才,贯通就业通道。南宁市创新成立乡村振兴学院,与深圳比亚迪公司合作共建比亚迪产业学院,立足广西、面向东盟培养高水平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技能人才。同时,南宁市还通过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桂电南宁研究院、比亚迪产业学院等科教机构作用,鼓励比亚迪等大型企业联合职业院校探索组建产教融合综合体,加快打造面向东盟的职业教育合作区,加大领军人才、拔尖人才、青年人才、高技能人才等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夯实企业发展的人才根基和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