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美广东生态建设

扎根翁源 守护这片绿水青山

 “生态是翁源的根与魂,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就是守住了百姓的幸福底色。”自入驻翁源县投身纵向帮扶工作以来,这句话便成了帮扶干部汪锋挂在嘴边的“座右铭”。他始终锚定“扩绿、兴绿、护绿”三向发力,在生态提质、价值增值、治理提效的赛道上精准施策,推动绿美翁源生态建设交出一份亮眼答卷。


扩绿:让每寸土地都披上“绿装”

“刚到翁源时,看到有些山坡植被稀疏,城乡绿化还有不少‘空白点’,心里挺着急的。”回忆起帮扶初期的场景,汪锋至今仍记忆犹新。生态建设,根基在“扩绿”,首要任务便是让绿色在翁源大地上加速蔓延。

为了让“全民植绿”成为常态,他与县委组织部协同策划了“滃江讲堂”生态专题讲座,邀请林业专家为干部群众答疑解惑;发起“共植青年林 助力百千万”义务植树活动,带动团员青年、企业职工、学校师生共同参与。“绿化不是林业部门一家的事,得让县、镇、村、组四级联动起来,人人都当‘护绿员’。”在他的推动下,翁源超额完成苗木种植36万余株,营建“先锋林”“人才林”等主题林391片。

如今的翁源,城乡街角随处可见口袋公园,公路沿线花木成带,就连曾经的废弃矿坑也变身生态湿地。2024年,全省干线公路绿化品质提升现场会在翁源召开,21个地市的代表实地学习“花小钱办大事”的绿化经验。“我们用乡土树种代替名贵苗木,发动群众义务投工投劳,成本降了一半,效果反而更好。”他笑着说,“生态建设不是‘形象工程’,要的是实实在在的绿意。”

兴绿: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守着好生态不能当‘穷光蛋’,得让老百姓从绿色中尝到甜头。”在汪锋看来,“兴绿”的核心是激活生态经济价值,关键在于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

他多次赴省内外考察,成功招商引进韶关鸿竹农业、沉香联盟等企业,推动建设高标准麻竹笋全产业链基地和沉香种植试验基地。针对公益林管护与利用的矛盾,他创新推出“公益林林下经济奖补机制”,扶持镇村种植灵芝、五指毛桃、食用菌等仿野生林产品。目前,特色林业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为了让生态资源“活”起来,他还积极争取省级资金,打造广东青云“公益林+”、翁源东华山“公益林+”以及翁源县“小微湿地+”项目,发展森林康养、生态旅游、自然研学等林农文旅融合新业态。全省首批林业经营收益权证在翁源颁发,这标志着林业经营收益权制度在广东正式落地实施,开启了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进山入林”的新模式,为翁源县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护绿:为生态安全筑牢“防护网”

“生态建设就像盖房子,‘扩绿’是打地基,‘兴绿’是盖楼层,‘护绿’就是安门窗——没有防护,一切都可能归零。”汪锋说道。

为了构建长效管护机制,他推动完善“林长+河长+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协作机制,让各部门从“各管一段”变为“齐抓共管”,协调解决重难点问题。此外,在制度创新上先行先试,在全省率先制定《翁源县天然林保护修复实施方案》,推动天然林保护与公益林管理并轨,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为了夯实基层管护力量,他在各镇、场、保护区建立公益林管护中心,推动组建县综合应急救援大队,配备无人机、灭火弹等装备,让森林资源管理实现“网格化覆盖、信息化监测、立体化防控”。

“扩绿”到“兴绿”再到“护绿”,他以系统思维推动生态建设,让绿色成为翁源最鲜明的底色、最核心的竞争力。郁郁葱葱的林海翻涌着绿色波浪,山脚下的村庄白墙黛瓦,滃江如一条碧绿的绸带穿城而过。这满眼的生机,正是汪锋帮扶路的生动注脚。

(本文来源:韶关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