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乡产业

探觅广东紫金蝉茶的崛起之路

      金秋时节,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群山叠翠,雾涌云蒸。茂密的茶树丛间,细小的小绿叶蝉悄然栖息,它们吮吸嫩芽汁液,留下微小创口。正是这奇特的“叮咬”,开启了一段化平凡为神奇的蜕变之旅。经过匠心妙手,一片片布满麻麻点点虫眼、红脉焦边的嫩芽,脱胎为蜜香浓郁、韵味悠长的紫金蝉茶,成为富一方百姓的“金叶子”。

自然造化,政府作为,山水酝奇香

  紫金地处北回归线纬度带,“八山一水一分田”,林地面积395万亩,森林覆盖率76.7%,是广东省第三大林业生态县。

  据《紫金县志》记载,紫金县种茶有近700年历史,比建县时间(1569年)还长100多年。明清时期,紫金出品的黄花茶即是东江三大名茶之一。

紫金县龙窝镇彭坊村茶园一角。

  初夏小满、初冬禾黄,正是曾长期被视为茶树“害虫”——小绿叶蝉的活跃期,它会刺吸茶叶汁液,被叮咬的茶叶叶缘会微微卷曲、叶脉泛着独特红晕。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凌彩金介绍,小绿叶蝉的侵害叮咬会诱导茶叶嫩芽生成多种醇类、酯类、醛类等挥发性物质,经加工制成的紫金蝉茶具有独特的蜜甜和花果香气。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当地茶农并不了解这种被“害虫”叮咬、似乎品相欠佳的茶叶的开发价值。因为卷边发红,茶农把它当作下脚料,留着自己喝。尤其在农忙时,村民常常将它泡一大壶酽茶,放在田边喝,老百姓称呼这种茶为“阿婆茶”。

  依靠独特的自然环境,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紫金掀起种茶热潮,并且引进了金萱、东方美人等优质高山茶。而只要适种此地的茶叶,都会生长出这种“下脚料”。

  后来,茶农发现,每当水稻收割时,茶叶嫩芽被叮咬得最厉害,“禾黄茶”的叫法便又传开了。

  除喝起来很是解渴之外,因为香浓、醇厚、口感极佳,喜欢喝的人就不仅仅是茶农和本地人了,禾黄茶不再被视为下脚料,身价慢慢涨了起来。

  没有铁路,没有富矿,一个资源甚为有限的岭南客家山区农业县,乡村产业振兴的出路何在?百姓创富之路何在?

  紫金县没有好高骛远,没有追风搞同质化竞争,而是以一种丰盈的谦逊理性,脚踏实地,顺应市场,充分利用好开发好本邑资源,取得差异化发展优势。

  2018年,紫金县果断推出“紫金蝉茶”区域公共品牌,将茶产业纳入统一规划管理。同时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广东首批)、打造“中国蝉茶之乡”,举办中国蝉茶开采节、中国蝉茶大赛、蝉茶文创比赛等,紫金蝉茶声名鹊起。

2025年5月20日,第三届中国蝉茶(紫金)开采节隆重举行。

  悠久的历史、良好的生态、特殊的品种、政府的顺势而为,机缘巧合、天人合一,被刘仲华院士誉为“中国的蝉茶、世界的蜜香”的紫金蝉茶,横空出世,一展娇颜。

产业筑基,政策助力,绿野谱新章

  独特的风味是紫金蝉茶立足的基石,而将其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则依赖于一条不断延伸、日益强健的产业链条。

  紫金县将蝉茶产业定位为驱动县域经济、振兴乡村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县里先后制定并实施了《加快茶产业发展方案(2022-2025年)》《紫金蝉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奖励办法》《促进农业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在政策、资金、用地、品牌推广等方面给予系统性支持。

  作为一个六七十万人的山区县,紫金县劳务输出卓具成就,其在深圳的务工者即达二十余万人。而近年紫金县对新种茶叶每亩奖补的政策出台后,不仅稳定了一大批优秀茶农留守紫金、在茶产业现代化发展中大显身手,而且吸引了成千上万外出务工者携资返乡、追逐“蝉茶梦”。5年来,全县共整合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5亿元,撬动社会资本近11亿元。

  紫金县茶产业发展迅速,全县茶叶种植面积、产值、经营主体,分别由2016年初的1.8万亩、3亿元、634个提升至如今的8.5万亩、18亿元、2133个,跻身“中国茶业百强县”,成为国内蝉茶种植面积最大的县。

  “8.5万亩中有6.8万多亩是认证的生态茶园。”紫金县副县长郑裕庭特别看重生态环境,“过去看见小绿叶蝉,茶农们第一反应就是打药除虫,如今,生态理念深入人心,在紫城镇、龙窝镇、南岭镇、苏区镇等核心产区,茶农严格遵循《紫金蝉茶》团体标准和《蝉茶种植技术规程》,不施农药、全域有机、涵养生态。”

  紫金县制茶工艺也在日益优化。县里建起了茶叶产业学院、紫金蝉茶研究所、茶营养与健康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与省农科院、华南农大等相关科研机构、专业院校开展技术合作的茶叶种植面积超2.1万亩,有效提升了制茶工艺。

  “紫金茶农创造性地用小绿叶蝉咬过的茶青,通过采青、萎凋、杀青、摊凉、揉捻、过火、干燥等工序,每一片茶叶都经历了精心挑选和烘焙,制作成独具特色的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等不同品种的茶,受到广大茶客的青睐。”广东省农村乡土专家、国家二级茶叶加工工陈荣发介绍。

联农带农,激活价值,茶香富万家

  茶叶虽小,却已成为紫金县的一大富民强县产业。

  眼下虽然不是收蝉茶的季节,但龙窝镇彭坊村茶农王木林坚持每天上山采茶。“我们每个人一天能摘30斤茶青,加工后能卖500块钱左右,全家4口人采茶,一天有2000块钱的收入。”王木林介绍道。

  每天下午,王木林都会将茶青送到附近的伟民茶厂制成各类茶叶。“我们每年加工茶青近20万斤,涉及农户近100户,同时为茶农销售几千斤干茶,销售值达60多万元。”伟民茶厂厂长黄少求说,附近的老百姓靠着茶叶住进了楼房、买了汽车。

  完成不久的紫金客茶谷项目,位于紫城镇茶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项目建设以来,累计帮扶周边30个村,共计1781个农户,累计发放分红款968.2万元、土地流转租金2042万元,每年直接或间接带动了300多人就业。”紫金客茶谷项目负责人陈子玲介绍道,紫金客茶谷让“农民”变“股民”,将“输血”变“造血”。

  紫金蝉茶的发展,不仅鼓起了农民腰包,更激活了乡村多元价值。

  依托黄花庄园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紫金县打造“采茶体验-茶文化研学-生态观光”旅游线路。茶山变景区,茶农变导游,2024年全县涉茶行业旅游接待超45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近4亿元,实现乡村“颜值”与“产值”双提升。

  曹锦旺是地地道道的客家人,祖上有500多年的种茶历史。1995年,曹锦旺开始种茶,打造出“黄花闺秀”“黄花闺女”等品牌。2017年,曹锦旺在紫城镇黄花村投资建设了黄花庄园茶文化研学基地。

茶旅研学项目。

  “庄园总规划面积达1000亩,有2万平方米的研学活动区域,以有机茶绿色生产为基础,开发了一系列以‘国茶文化’为主题的体验项目,比如采茶、制茶、宋代点茶、客家擂茶等项目,让游客深入了解体验传统制茶工艺和文化,获得独特而有深度的文化体验,真正实现寓教于乐。”曹锦旺说。

  夕阳的余晖洒满紫金的茶山,连绵的绿意间,茶农的身影仍在优雅起伏。紫金蝉茶,这一片片被小虫“吻”过的绿叶,在紫金得天独厚的山水间孕育,缕缕蜜香飘出大山,最终化为富民兴村的“金叶子”。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