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塔巴”过后的台山斗山镇,稻田里积水未退,全国人大代表陈奭荣穿着雨靴深一脚浅一脚地查看秧苗情况。他弯腰拾起一株被风吹倒的水稻,轻轻拂去叶片上的泥水,眼神里满是心疼。“刚插下去的秧苗,经不起这么折腾。”他告诉记者,这两天正组织工人加紧抽水排涝,尽可能减少损失。
全国人大代表陈奭荣。受访者 供图
三十八岁的陈奭荣是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从2014年放弃广州的城市生活回乡种田,至今已十一年。如今,他经营着500多亩水稻田,建起了现代化育苗基地,牵头成立农业服务公司,为农户提供从育苗到销售的“全托管”服务,让更多农户掌握致富本领。2023年,他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带着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走进人民大会堂。
在广东大力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背景下,陈奭荣的故事成为新农人返乡创业的生动样本。从一个人、一家人到一个团队,从三十亩试验田到五百亩现代化农场,从传统种植到产业化经营,陈奭荣的创业历程,折射出当代农业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
从“为什么回来”到“怎么留下来”
2014年春天,二十七岁的陈奭荣作出一个让身边所有人都惊讶的决定:离开广州,回乡种地。当时他在外贸行业工作数年,大城市的生活繁华喧嚣。但这个在农村长大的年轻人,心中始终萦绕着一份土地情结。
然而,回乡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最大的阻力来自父亲——一位种了大半辈子的老农。“我最大的光荣就是送你到广州上学,可现在你又要回来种地,那读书干什么?”父亲的话刺痛了陈奭荣的心,但也更加坚定了他要用新方式种田的决心。
起步阶段,陈奭荣租了三十亩水田。但困难接踵而至:首先是自然灾害。“最初种田时田地低洼,水稻被水泡了6次。每次排水后不久又被淹了。”其次是土地分散问题。“我记得村里有一块地,5亩2分地分了7块,每块不到一亩,机械根本进不去。”还有资金难题:“刚开始回来时,银行通常不做农业贷款。”
面对这些挑战,陈奭荣没有退缩。针对水患,他加装了大马力抽水泵,改善排灌系统;针对土地分散,他推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适应机械化作业;针对资金问题,他抓住国家金融政策对“三农”的支持机遇,成功获得贷款支持。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站在绿稻农场的育苗基地前,陈奭荣向记者展示了他的“智慧农业”成果——整齐排列的秧盘上,嫩绿的稻苗茁壮成长;自己组装的运输设备“行车”在轨道上平稳运行,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几台无人机停在一旁,随时准备执行施肥喷药任务。
全国人大代表陈奭荣自行组装运输设备“行车”。受访者 供图
“传统种粮效益和抗风险能力低,必须通过品牌发展和产业融合来提高竞争力。”陈奭荣道出了他转型升级的思路。2018年,他注册了“奭乡味”大米品牌,开始走水稻产业化道路。在他看来,现代农业不仅要“会种地”,更要“慧种地”。
科技赋能是陈奭荣的重要突破口。他是当地最早使用无人机的农民之一,还专门考取了无人机驾驶证。“无人机飞一趟就能喷十几亩,比人工快了不知多少倍。”针对育秧环节的痛点,他因地制宜组装“行车”设备,建立了当地最先进的水稻育苗基地,为周边提供超过1万亩的水稻秧苗。这些创新不仅提高了效率,还吸引了增城、珠海等地的农人前来参观学习。
种养结合是另一条创新路径。陈奭荣推广稻鸭共生模式,每亩稻田放养一二十只鸭子。“无污染纯绿色放养的鸭子市场价格不错,卖鸭子的收入大约和稻谷相当。”鸭子在稻田中嬉戏觅食,既能除螺除草,又能松土施肥,形成生态循环。这一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还减少了化肥农药使用。
产业链延伸让陈奭荣的农业版图更加完整。通过电商销售加工后的大米,价格是稻谷的七倍;将碎米粒制成米粉,注册品牌销售,附加值再次提升七倍;还发展稻田研学、旅游和民宿项目,文旅收入又带来七倍增值。“三个‘七’的背后,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思路。”陈奭荣解释道。
发展稻田研学。受访者 供图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陈奭荣对未来发展有了更宏远的规划。他在今年两会上提出了推广生态农业的建议,希望让更多农民实现“一田多收”。接下来,他计划进一步优化稻鸭供养和稻机轮作模式,扩大育苗基地规模,加强品牌建设,带动更多青年返乡创业。
“水稻是知道报恩的。你对它好,它就对你好。”望着眼前一望无垠的稻田,陈奭荣感慨道:“作为种稻人,我也常有报恩的心。没有国家的强农政策,种稻事业就没有今天这么好的前景。”
台风过后,阳光重新洒向大地。陈奭荣走在田埂上,检查着秧苗的恢复情况。远处,工人正在操作抽水机排涝,马达声轰鸣作响。更远处,一群鸭子正在水田里嬉戏觅食,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田园画卷。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新农人陈奭荣正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农业故事。
(来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