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内帮扶

驻东城镇工作队:抓项目育产业 全力奏响乡村振兴曲

一幕幕乡村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总有帮扶干部的身影。自2021年7月驻东城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下称“工作队”)进驻东城镇以来,紧密配合镇委、镇政府履职尽责,持续抓项目育产业,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为当地注入一股股“镇”能量。

报平村新能源汽车城、英村“青坞”咖啡基地、石仑宏涛城市农场、那味振兴产业园……这两年多东城华丽蝶变,东城镇群众深刻感受到了变化。

“以前这条机耕道是泥路来的,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现在实现硬底化,出行方便多了。村里还通过撂荒地流转出租,引来宏涛城市农场,每到周末农场就挤满了人,村里周围文化气息越来越浓了,都成打卡网红点了。”石仑村村民不禁发出感叹。

“全链条”服务,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乡村振兴任务繁重,抓好党建引领是关键。东城镇党委书记雷振杰认为,东城镇的变身没有捷径,主要是坚持了一件事:以党建引领激发乡村振兴活力,用组织振兴的力量把方方面面融成一体,让党建落在实事上。

坚持党建引领,依托镇党委、派驻单位、工作队形成发展合力,搭建起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作联动的服务平台,通过“党建联动、发展联推、实事联办”共谋共推乡村振兴工作。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定期召开乡村振兴专题工作会议,研究驻镇帮镇扶村项目,化解项目建设推进难题,推动基层党建和乡村振兴工作深度融合。

2023年3月,报平村拍出的建设新能源汽车城的那块地就是镇村联动工作队一起抓的成果,这是历时1个月的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公示和竞拍,成功拍出2.6万平方米荒废了12年的集体留用地,租期20年,将增加5500万元的村集体收入。

该地块是村里2010年推进新江路建设时返还的留用地,由于村内矛盾和历史原因,一直没有得到开发和利用,镇党政主要领导多次带领工作队深入报平村走访调研,对这块地进行充分的研究讨论,与报平村就着手盘活留用地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工作,结合绿色发展思路和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积极对接市汽车行业协会,成功引进环保、上规模的新能源汽车城项目落地。

工作队充分发挥派驻单位职能和业务优势,派出专员下沉企业协助完善相关手续,全程跟踪服务项目实施,协调解决项目建设困难,实行“一对一”指导精准服务,加快推动项目落地见效。

“多元化”发展,助推集体经济“百花齐放”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如何因地制宜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是一项难题,更是工作队的必答题。

入驻以来,工作队就马不停蹄地展开实地调研,与镇、村干部进行座谈访谈,8个行政村逐个地走,挨家挨户走访村民,每名队员都记满了厚厚的笔记,工作队用双脚丈量出“东城印象”。

工作队协助各村深入挖掘盘活集体资源资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探索多元发展模式,做活土地文章,增强产业“造血”功能,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助推村集体经济百花齐放。2023年,全镇8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901万元,截至目前有4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超百万元。

盘活资源发包,引入增收“活水”。引导各村转变“等靠要”的思想,通过“镇牵头、企业参与、村民响应”的形式盘活集体闲置资源,引入经营主体、培育优势产业模式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丹载村2022年2月通过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以15年租期2320万元的总价格,成功拍出2万平方米闲置留用地,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超155万元。

发展物业租赁,提振集体经济。引导村集体唤醒沉睡物业资产,升级改造厂房、市场、商铺等物业资产,通过整体或拆分的形式出租增加村集体收入。金村在商贸城、综合楼等物业租赁的基础上,利用试点村改革专项资金及村委会自筹资金,对金胜新村农贸市场进行升级改造,通过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成功拍出,每年租金达50.52万元,比升级改造前增收约25万元,收入实现翻一番。

解决撂荒耕地,打造特色项目。东城镇推进绿美生态建设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依托那龙河碧道生态资源,整合沿线村庄田园景观、民俗文化等农文旅元素,把解决撂荒地复耕复种问题与发展都市农业有机融合,加快沿线村庄土地流转,开展农文旅融合招商引资,相继盘活石仑村、端陶村的农田、滩涂以及旧学校等资源,推动促成端陶村研学基地、石仑村河畔田园等农文旅项目,激活壮大“绿色经济”,释放“生态红利”,致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擦亮“绿美东城”的名片。

“示范点”带动,擦亮“碧道+都市农业”品牌

石仑村里面有许多发酸田,种不了水稻,许多村民就将自己的田地抛荒了。

如何盘活利用好这些闲置低效用地,释放土地资源的新动能,发展“碧道+都市农业”,培育消费新业态,为游客提供极具创意的沉浸式旅游体验,带动乡村旅游,是东城镇党委书记雷振杰酝酿已久的想法。

开展土地流转,将土地承包给农业企业,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绝佳“契机”。尽管如此,做通村民思想工作,让他们弄懂土地流转的好处,从而同意土地流转,还是花了不少功夫。

工作队员兼石仑村第一书记梁扬柏带领村干部坚持“白加黑”、不惧“晴与雨”串村入户,村民白天没空,他们就晚上走访,村民晴天要务农务工,他们就雨天入户讲政策。

据了解,石仑村先把农户的小田、零星土地统一整合到村经济联合社,然后在广东省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管理平台招租,共流转了200亩土地,租期为10年,每年可以为村集体增收8万元。

而宏涛城市农场项目就是东城镇“碧道+都市农业”发展思路的落地实例,发展观光农田、趣味采集园、亲子认养田等特色都市农业项目,带动30户村民就近就业。工作队借助各种媒体平台、举办文化艺术节,大力宣传推介文旅优势,让更多外界人士知晓这个文艺村庄。2024年新春期间,宏涛城市农场火热营业,每天游客量达到5000人次。

石仑村利用独特的田园景观、农耕文化等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引入城市农场项目,扩建提升石仑大道、改造村庄微景观,探索出了一条发展乡村休闲产业的新路径,为碧道沿线村庄盘活农文旅资源提供了鲜活案例。

接下来,工作队将立足镇村需求,发挥“智囊团”作用,持续深挖优势资源,谋划推动产业发展,培育新的村集体经济增长点,助力集体经济提质增效。围绕“碧道+都市农业”发展规划,整合链接各方资源,加强项目招商对接,引入培育艺术民宿、特色餐饮、露营基地等多元业态,打造独具特色的“碧道+都市农业”乡村休闲体验新名片,以农文旅产业融合赋能镇村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