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国资委帮扶清新县中洲村
“软硬兼施”解决贫困村“五难”
南方日报讯(记者/刘俊特约通讯员/丰志毅陈永坚)他们从省直机关来到山区贫困村,他们用自己的双脚走遍这里的山山水水,用真挚的感情与农户交流,帮助这里的百姓寻求一条脱贫致富之路。他们就是省国资委驻清新县中洲村的扶贫干部们。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双到”工作,路变好了,房子翻新了,村干部用上了电脑,搬进了新的办公室,村民们开始返乡办厂,一股热火朝天建设家乡的浪潮在这里涌动。但驻村干部说,这只是刚起步,下一步还应有更大的动作。
10月28日,省扶贫办主任林果先来到中洲村进行检查指导,他充分肯定了省国资委对中洲村的扶贫工作,并表示要将中洲村的做法向全省推广。
造血式帮扶
两项目增加村民收入
从2009年9月份开始,省国资委先后派出10多个调研组到中洲村开展调研,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先期帮扶中洲村发展了养鸡和种植金银花两个项目。
省国资委利用省属企业能够提供优质鸡苗、技术、销售的优势,通过让贫困户养鸡顺利脱贫。帮扶干部为愿意养鸡的贫困户免费提供鸡苗,鸡苗是已经饲养了1个月约1斤多重的“半成品鸡”。之所以采用半成品鸡作为鸡苗,是因为这样较易成活,便于贫困户饲养。
一年下来,共出产了两批成品鸡共计2万只。据统计,养鸡的贫困户人均增加收入在30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全年增加12万元以上。
第二个扶贫项目是启动金银花种植项目,解决长远发展的问题。据估算,金银花项目让贫困户收益可达到40年,亩产纯利润超过6000元。按照扶贫规划,由贫困户、村委会、村民按照4:3:3的比例持股,省国资委以贫困户入股形式提供启动资金20万元,村委会和村民以土地入股。
“项目发展的思路是先试点,再发展,后推广,今年先开展了100亩试点,目前已经开始种苗,明年面积将扩大到500亩,后年扩大到1000亩。”省国资委驻中洲村工作组组长王青枝说,待条件成熟后,扶贫组还将帮助成立金银花加工基地和发展深加工项目,发挥金银花种植的多种效益。
基础建设扶贫
投入305万改变村容村貌
省国资委在帮扶过程中,把扶贫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摆到重要位置上,立足于中洲村实际,较好地解决了中洲村存在的“行路难”、“办公难”、“发展难”、“生活难”等问题。
截至今年10月底,省国资委共落实扶贫开发资金305万元。其中,帮扶到村255万元,帮扶到户50万元。近期,还将投入30万元,用于农村自来水、危房改造等项目。
其中,省国资委安排投入120万元,对中洲村2.8公里村道进行硬化;安排投入20万元,对该村12个村组28000平方米巷道进行硬化;安排20万元,对村里的危桥进行翻修。上述共投资160万元的道路建设项目在今年6月份已经完成,实现了中洲村家家户户通水泥路的目标。
同时,省国资委还投入75万元,帮助中洲村扩建了一栋两层楼、面积为306平方米的村基层党建活动场所,对原办公楼进行了整体装修。并为每名村干部配备了一台电脑,让他们及时通过网络了解外部信息。
通过实际投入,帮扶小组还帮助贫困户解决了住房难、治病难、上学难、就业难等实际困难。
目前该村有1户贫困户进行了危房改造,年底还有1户准备进行改造,明年有10户计划改造,另有8户贫困户后年计划改造。
智力扶贫
解决“党建难”开阔干部眼界
今年“七一”期间,中洲村新发展了4名党员,且都是年轻人,还有2名列入发展对象正在考察,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1名,大大加强了党组织在基层的凝聚力,提高了村干部领导脱贫致富的能力。
驻村后,帮扶干部通过走街串巷,与村民深入交谈,认为中洲村贫困的原因,除一些客观因素外,主要还是村民“懒惰”思想较突出,缺乏发展意识。
帮扶干部通过帮助村两委班子树立谋发展的意识,通过传、帮、带,向村干部灌输了五种意识:党性意识、发展意识、服务意识、团结意识、奉献意识。
今年6月份,驻村干部带领村干部参观了清远城区五个发展较好的村委会及惠州小金口的柏岗村委会,村干部们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提高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