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易,致富难。新形势下,扶贫工作不仅要助人脱贫,更重要的是保障群众不再返贫,并最终走上致富路
韶关市新丰县黄戴镇三坑村,是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对口帮扶点。该村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地理位置偏僻,经济落后,全村共有贫困农户67户,贫困人口259人,2010年前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仅1950元。
三年来,省人大常委会机关累计投入资金800多万元,用于该村修水利、扶产业、改造危房等工作,建设贫困户住房61套。至2012年底,三坑村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由帮扶前的1950元提高到7250元,村集体收入也由帮扶前的2.2万元提高到6.25万元。
日前,《南方》杂志记者在三坑村看到,该村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发展了,村民生活改善了,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健全完善了,很多村民住上了新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更让人欣喜的是,三坑村认准了将甜玉米制种和油茶等项目作为今后农业生产的重点。扶贫改变了这个边远山村的命运,农业产业化成为村民未来致富奔康的长久之计。
“试错”后改种甜玉米
“扶贫改变了我的命运,腰包有钱也让我说话有底气,腰杆子也硬了。今年计划买一辆面包车!”村民刘小辉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记者了解到,村里还有许多像他一样的脱贫户,不仅经济上脱贫,精神上也有了更大的奔头。
让刘小辉有盼头的正是甜玉米种植。
“今年甜玉米种子的收购价从原来的8元一斤涨到了9.5元一斤,另外省人大还每斤补贴3元。这里的水稻一亩能收入1000元左右,如果甜玉米按亩产300斤计算,不算补贴,能收入2850元,大约是种水稻收入的3倍。”驻村干部张尚仁向记者细算了笔账。
在张尚仁看来,甜玉米制种的巨大优势在于其突出的经济效益,不仅收入是水稻的近3倍,而且只需利用8月到11月这3个月,可以与水稻轮作,耗时少、见效快。
村民刘小辉2010年种植3亩甜玉米,2011年增至5亩,而到去年,小伙子一下子承包了10亩。“2004年春节,我从外地打工回村,兜里才揣着两三千元钱。自从种了玉米,现在兜里有一两万元的盈余不是问题。”刘小辉告诉记者。
甜玉米的明显收益大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参与的农户和种植面积逐年递增。2010年,种植甜玉米的农户为115户,种植面积229亩。到了去年,参加农户增至150户,全村甜玉米种植面积达到430多亩。
刚驻村时,帮扶组与镇、村干部对67户贫困户逐家逐户上门走访,核实家庭具体情况,摸清致贫原因。通过走访,驻村干部得到了当地贫困户的信任,对身上的重担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怎么扶?刚开始也走了不少弯路。
昔日野竹丛生的三坑村,如今山头满眼是经济作物。在张尚仁看来,三坑村3年扶贫,最可贵的是他们的那些“试错”经历。
“刚到时帮扶组首先想到的是靠种竹子脱贫,结果农科所的检验报告给我们浇了一头冷水。”驻村工作组发现这里的土壤根本不适合种植竹子后,便根据村里的土壤特点选定了蔬菜种植。但大丰收带来的却是大亏损——蔬菜要求新鲜,讲究的是快速运输,但三坑村地处偏远地区,距离县城40公里,连镇政府也有20公里之遥,山路崎岖,“根本就没有人过来收购蔬菜”。
经过两次失败,帮扶组很快将目标锁定在甜玉米制种。“因为需要晒干,所以对时效要求不高,完全可以长途、长时间运输。”这一试,让工作组和村民们尝到了甜头。
2010年,帮扶组引进韶关现代种子公司在三坑村建立甜玉米制种基地,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扶贫模式,产品全部由种子公司按签订合同的收购价收购。
如今,在全村67户贫困户中,除去五保户,几乎所有人都参加了甜玉米制种项目。正是依托该项目,三坑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2011年,该村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达到6935元,脱贫率达到100%,提前一年完成脱贫目标任务。
看好市场前景种油茶
甜玉米种植成功后,驻村干部并没有停下脚步。三坑村自然条件恶劣,全村地理面貌为“九山半水半分田”。
“我们搞了几个方案,排除了经济林,因为回报周期太长,等不起;也排除了水果,因为销路无法保证。”经过一番调研,他们最终选定了油茶。
驻村干部黄伟生说,三坑村素有种植油茶的传统,该村地处山地中的小盆地,海拔高、昼夜温差大、雾气足,特别适合油茶种植。同时,他们还发现三坑的土壤含有一种硅,特别适合引进种植高级油茶品种。
原有的油茶由于品种差、疏于管理,并没有结出丰硕的经济成果。于是,帮扶组特地引种了高产、高质的油茶品种,并雇用专业农械公司平整山地;旧有的村道是单车道,不利于油茶籽外送,工作组便主动斡旋,将最后的3公里村道拓宽成双车道;为了加强油茶项目经营和管理,又牵头成立三坑村油茶合作社。截至去年4月,工作组利用新开发山地帮助种植41000株油茶,全村油茶种植规模达到了700多亩。
“在确定规模化种植油茶前,我们经过了深入的市场调查。油茶籽油被誉为东方橄榄油,是一种高级绿色食用油。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市场缺口很大。2011年调研时,茶籽油是300元一斤,2012年已翻了一番。”提起油茶种植的前景,张尚仁信心满满。
产业化扶贫是核心
帮扶组走了以后,三坑村村民如何真正实现富裕?
产业化扶贫是核心。张尚仁说:“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农业产业化就是解决未来脱贫不返贫的一条主要途径。只有产业化发展,村民才能依靠自身努力,持续发展,最终走上富裕的道路。”
2007年12月,广东省首次提出扶贫开发工作要“规划到户、责任到人”。从此,扶贫“双到”工作便在南粤大地铺开。5年多来,全省各地不断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扶贫开发工作硕果累累。
“规划到户”建立健全了扶贫对象的识别机制,解决了扶贫对象的瞄准问题;“责任到人”找准了扶贫工作的主体和载体,解决了谁来扶的问题。换句话说,“双到”机制既让“医者”掌握了“患者”的情况,找出了“病因”,又让“患者”的“病况”得以及时跟进,能最终拔掉“病根”。
“以前我们是集体式扶贫,面面俱到,却不能各个击破。所以,一直扶却一直穷。”当地扶贫办的一位负责人一语中的,道破几十年来“扶贫不脱贫”的原因。他认为,扶贫“双到”破解了几十年不得解的难题。这一说法得到了张尚仁的认同。他说,“双到”机制将帮扶资金、项目和各种信息带到贫困地区,对贫困户脱贫致富十分有利。另外,扶贫干部长期驻村,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被帮扶对象的情况和动态,能总结、调整帮扶思路和方法。
脱贫易,致富难。新形势下,扶贫工作不仅要助人脱贫,更重要的是保障群众不再返贫,并最终走上致富路。省人大帮扶组将“输血”式扶贫改为“输血+造血”扶贫。在扶贫开发中,还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扶贫新模式,即农业产业化带动、基础设施建设拉动。
如今,三坑村的路修好了,农田水利设施完善了,产业化扶贫模式明确了,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也有了一定基础。“我们既要短线投入,也要长效发展,不能坐吃山空‘吃老本’。”村民们开始寻思着如何依靠甜玉米和油茶两大项目,更好地谋求发展的长远之计。
南方杂志记者/付强 通讯员/黄小广 发自韶关新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