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内帮扶

顺德助英德:孩子有学上 看病不再难

    从2009年确定英德为顺德帮扶对象开始,顺德与英德这两座相距约300公里的城市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年6月,新一轮为期3年的扶贫双到工作启动,54名顺德干部进驻英德市、连南县35个贫困村,他们将投身乡村,帮扶解决当地的医疗、教育、居住、经济等发展难题。如今,几个月过去了,新一轮的扶贫双到工作开展如何呢?日前,信息时报记者随顺德区委宣传部及区扶贫办工作人员一起,实地走访了英德几个帮扶村。

  输血

  资金投入

  村均已投入50余万元

  作为贫困帮扶,资金投入必不可少。据了解,扶贫双到工作今年计划村均落实帮扶资金100万元,目前村均已投入50多万元帮助重点帮扶村开展帮扶项目75个。

  在望埠镇同心村,记者看到了正在建设中的同心村卫生站。据对口帮扶的大良扶贫工作组负责人介绍,同心村有村小组24个,村民4825人,之前旧的卫生站是上世纪60年代建的泥房,墙体破旧开裂,是危房,村民基本的看病需求根本无法得到满足。现在新建的卫生站综合楼总投资49万元,总建筑面积有400平方米,建成后将有诊室、注射室、药房等,村民的医疗条件会得到极大改善。

  而寿江村之前仅有一个教室且已经破破烂烂的教学点,在扶贫组入驻后申请了改造教学楼项目,对原本破旧的教学楼外墙、地板等进行了改造装修。如今,三个班的学生已经坐在修葺一新的教学楼里大声读书了。记者获悉,大良扶贫工作组在负责对口扶贫的5个村还为村里的学生提供了助学金,小学一年1000元,初中一年2000元,高中一年3000元,大学一年5000元。村民谭宜陆在接受采访时称:多亏了这些助学金,家里三个在读的子女才没有辍学。

  据顺德区扶贫办工作人员介绍,顺德各镇街在对口帮扶的村都有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在民生项目的改造和建设上,如北滘工作组的古滩灌区项目、陈村镇工作组的的五步小学幼儿园新建项目、容桂工作组的改建独山村市场项目等等,我们实地走访的几个村镇只是顺德整个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而已。

  据了解,截至201212月,顺德区对口帮扶清远地区英德市、连南县共30条贫困村4739户贫困户18118名贫困人口,累计落实和带动投入帮扶资金33586.55万元,扶贫工作成效显著。

  造血

  转变思维

  给予技术管理扶持

  扶贫光靠输血是不够的,唯有实现造血才能真正的脱贫,正如顺德区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揭育通所说:顺德扶贫组进入英德后,把顺德精神带到了当地,带去了思维的转变。在对英德的扶贫工作中,除了有资金投入的输血扶贫外,更有在观念、理念上的造血扶持。

  开展培训和技术讲座是实现造血的一个重要途径。顺德宣传部帮扶的石灰铺镇独山村就对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向的贫困户进行就业培训,积极推荐劳务输出,计划安排19户,每户输出劳动力1人。陈村镇工作组也根据对口扶贫三个村的产业特色开展了对应的农业技术讲座和培训,使贫困户尽快掌握种、养殖技术。

  而产业化扶贫也是扶贫造血的一大体现。众所周知,顺德不少镇街都有各自雄厚的产业,产业发展已经非常成熟。顺德扶贫工作组根据扶贫村的具体实际在技术和信息平台上给予指导,利用扶贫村土地资源多的优势进行产业化扶贫。如陈村扶贫工作组就利用陈村在花卉方面的基础有意开展英德文策村的兰花种植基地项目。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诸如都市型公寓、文化室、休闲广场等工程的建设本身就给当地村民在思想理念上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在上新湖新村整村拆除重建项目现场,一位村民对记者说:根据新村的规划,建好后的公寓每户有一百多平方米,周围还有广场、篮球场、文化室。该村民称,这些概念之前在他的生活圈中都是不敢想象的,扶贫工作人员到来后,给当地村民带来了不少新鲜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