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中,珠海市各帮扶单位重金投入,力促产业发展,通过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大力发展“三高”农业,帮助化州市贫困群众开启了致富大门。
在杨梅镇那新村记者见到,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淮山林错落有致,长势喜人;一块块闲置多年的荒地,正被“轰隆隆”的推土机荒平整,那新村委会的干部高兴地告诉记者,将来这里会变成一个500亩以上的种植基地,小小淮山将是那新人民奔康致富的新希望。
据了解,淮山原为多年生野生草本攀缘性作物,主要作药用。经长期人工驯化、选育而成现在的栽培品种,全生育期270天左右。淮山肉质幼嫩,香甜爽口,具有健脾、助消化、补虚劳、益气、祛痰的功效。在粤西地区,淮山一般亩产1500公斤左右,高产的可达2500公斤以上,亩产值9000~15000元,是农村作为调整作物布局的一个较好项目。
据帮扶单位珠海市城市监督管理局的驻村干部介绍,那新村现有贫困户168户,共649人,由于底子差,基数大,要扶持贫困村集体、贫困户迅速脱贫致富,存在一定的困难。经反复调研,决定以科学种植淮山作为“双到扶贫”的主导产业,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到2014年底项目建成后,预计村集体经济增收20万元以上,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每年每亩淮山田增收8000元以上;可带动本村和周边村庄有劳动能力的1300多户村民共同走上致富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