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动“百千万工程”在基层落实见效,大沟镇持续在农业农村重点领域出新招,搭建“土地产业发展服务平台”,推行了“1+1+N”的发展模式并初见成效,架起社会资源与乡土资源的桥梁,有力激发农村“人、地、钱”活力,推动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拓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子。
搭建“1”个服务平台,架起信息桥梁
搭建一个服务平台——土地产业发展服务平台,一是依托网格,摸清家底。要加强党建引领,压实责任,依托基层治理网格责任人,结合农村“三资”管理,全面清点登记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并建立清晰台账,做到心中有数,数据可查。二是政府站台,提升信誉。以营商环境年为契机,体现政府主动担当作为,由政府提供保姆式服务,收取零费用,实现土地流转与现代农业发展无缝衔接。三是资源融合,共促发展。在构建土地产业发展服务平台过程中,不仅农户能够掌握自家土地流转的详尽情况,也为经营主体精心打造了一个全面且精准的土地信息库,更好促进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现代产业的繁荣兴旺,同时为村集体经济的增长注入了强劲的活力与源源不断的动力。截止目前,已成功通过该模式实现土地流转面积约5600亩,先后引进了通威新型渔光科技示范园、小棚虾现代产业园以及众富水产养殖合作社等一系列渔农业龙头项目,实现农业增收,农民致富等联农带农新成效。
图片
成立“1”套组织架构,形成工作合力
以有力领导高位推进产业、项目落地全闭环管理模式,打造高效、优质、一流营商环境。一是搭建架构,高位推进。大沟镇成立土地产业发展服务平台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担任组长,镇长担任常务副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村(社区)书记、网格员、镇府业务部门骨干作为成员。小组下设五个工作小组,分别是综合信息组、宣传推介组、合同保障组、落地协调组以及综合服务组,各小组职责明确,确保实效。二是有效沟通,形成合力。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工作推进进度,有效调和各种矛盾与问题,共同推进平台工作健康发展。比如,通过该平台信息发布流通,成功吸引通威股份有限公司看中大沟镇水产养殖面积资源丰富,水产养殖潜力无限的优势,在获得平台数据后,找到镇、村相关负责人沟通协商,积极参与申报省海洋渔业跨县产业集群示范园项目,最终项目成功落户大沟,总投资10亿元,流转鱼塘面积约3000亩,建成集苗药料销售、新型光伏发电、渔业养殖、鱼塘改造、尾水处理、预制菜制造、乡村振兴于一体的三产融合项目,进一步提高大沟渔农业现代化水平,助力大沟镇擦亮“绿色能源小镇”名片。再比如,浙江养殖大户通过该平台了解到大沟沙冈村渔围流转信息,抱团进驻大沟,总投资1亿元,建设小棚虾产业园,产值约1亿元。三是健全机制,规范运作。制定了土地流转服务平台管理办法,明确土地流转的流程、标准、监管措施等,保证土地流转工作有思路、有依据、有指引,各环节依法依规进行。
打造“N”种服务模式,增强服务保障
大沟镇土地产业发展服务平台推行惠农、助农、带农的多元化服务策略。涵盖了从政策优惠到技术援助,从市场开拓到资金扶持的全方位支持,旨在助力经营主体稳步成长,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是以需求服务为根本。致力于深入了解项目双方的实际需求,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支持,包括政策咨询、手续办理、日常运营指导等各个环节,提供土地流转信息发布、合同签订、鉴证等一站式服务,助力项目的顺利实施与运营。二是以人才服务为支撑。充分发挥大沟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作用,依托本地省博士工作站、乡村振兴(水产)产业(蚝苗)实验室、科技特派员等资源,通过柔性引才的方式,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本地土专家。服务平台能充分发挥进站人才作用,为企业、村提供问诊把脉服务,推动产业插上科技翅膀,迈向高质量发展。如众富合作社承租了大沟镇徐赤村约200亩土地,将原有虾塘重新改造,建成石斑鱼养殖基地。在土地产业发展服务平台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成功获得了中国农业专业技术协会授牌石斑鱼科技小院,并获取50万元资金用于研发生产工作。三是以政策支持为指引。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利用好相关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如农业补贴、建设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平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