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州市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以实施农村生活垃圾“革命”为抓手,多措并举,分级负责,一体联动,扎实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各项工作,着力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打造美美与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为助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落地落实,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一是突出规划引领,建立科学管理长效机制。坚持把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作为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作为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重要举措,写入《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列为市政府年度重点工作,科学规划引领,高位统筹推进。建立市统筹、区主体、镇村实施的分级负责机制,推动形成全市上下密切协作配合、各司其职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格局。制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办法,明确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责任单位,强化各级各部门抓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责任,赋予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考核指标权重,部署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督查,基本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监管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长效机制。
二是推行垃圾分类,促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印发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明确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区分城郊融合村、特色发展村、搬迁撤并村、一般发展村四种类型,实行“一村一策”,因地制宜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大力倡导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坚持以先行示范创建带动全域整体提升,2018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8600余万元,分批创建500个市级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村,打造了黄埔区迳下村、花都区竹洞村、从化区西和村等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垃圾分类示范点。目前,全市1145个行政村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0%、资源化利用率达83%、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基本建成城乡统筹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三是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收运处理保障水平。根据农村人口分布,立足分类投放需求,科学规划建设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农村地区共建成分类投放点9641个、分类驿站(“两网融合”网点)287个、可回收物便民回收网点(可回收物中转站)1636个、大件垃圾临时存放点864个、大件垃圾拆解中心12个、小型就近就地处理设施37座。试点建设了一批智能化、环保型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就近就地处理设施,有效提高了分类处理效率。按照“村收集、镇(街)转运、区处理”收运规范和“一村一点、一镇一站、一区一场”建设标准,积极推进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工作。新建改建村收集点92个,扩建增容涉农区焚烧处理厂6座,农村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超过4700吨/日,构建起了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开放共享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
四是狠抓清理整治,改善人居环境面貌品质。深入实施乡村环境领域短板大排查、问题大整治、品质大提升行动,市、区联动铁腕整治花都区炭步镇生活垃圾非正规堆放点,清运和无害化处理非正规堆放垃圾178.78万吨,收集处理渗滤液约2.67万立方米,生态修复堆放点12.26万平方米,极大改善垃圾堆放点及周边生态环境。常态化开展桶边、屋边、田边、河边、海岸“四边一岸”环境卫生大扫除、大整治,全面清扫房前屋后、沟渠水塘、田间地头、河涌海岸的生活垃圾和农用废弃物,日均清运生活垃圾超过6200吨,彻底解决了“垃圾围村”和“白色污染”问题,有力推动乡村环境脏乱差现象的根本改变和人居环境品质的大幅提升。
五是强化宣传引导,推动文明低碳习惯养成。精心策划“垃圾分类·乡村有约”“绿美乡村·低碳生活”“城管开放日”系列主题宣传活动,举办“乡村垃圾分类大擂台”,开通“乡村垃圾分类大篷车”,评选“乡村垃圾分类达人”。综合运用进村入户、主题活动、网络直播、公益宣传、媒体推广、乡村广播等多种渠道和宣传方式,广泛传播推行生活垃圾分类的环保理念,大力宣传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显著成效,用情讲好推进生活垃圾治理的生动故事。今年初以来,全市累计开展进乡村、进农户、进田园“三进”,“全民行动日”、志愿者活动等主题宣传活动14万余场次、入户宣传达884万次,覆盖人数达289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