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省委宣传部联合印发《“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迅速在全省掀起“媒体+”创新实践热潮。
8月13日,河源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河源市委宣传部联合印发《河源市“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河源‘媒体+’方案”),赋能河源市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河源“媒体+”方案明确,通过实施“媒体+”行动,河源将构建“媒体+渠道拓展+品牌塑造+文化传播+地域名片+公益扶持+资源整合+乡村创客+科技创新”的价值共生体系,培育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化运营主体,从而推动特色农产品产销顺畅衔接、优质优价,农民就业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农产品出村进城更为便捷、顺畅、高效;“万绿河源”“河你有源”区域公用品牌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品牌价值深度触达消费市场,进一步实现“出山融湾”、走向全国。
八大重点任务
助力“出山融湾”
近年来,河源加力提速推进“百千万工程”,“三农”基本盘不断巩固,县域经济持续壮大,城乡风貌逐步改善,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各方参与态势加速形成。锚定绿色崛起目标,河源探索形成符合本地实际的“媒体+”推进模式。
河源“媒体+”方案列出八大重点任务:
“媒体+渠道拓展”,推动市场化增效益;“媒体+品牌塑造”,推动品牌化树形象;“媒体+文化传播”,推动融合化延链条;“媒体+地域名片”,推动集中化打拳头;“媒体+公益扶持”,推动长效化助增收;“媒体+资源整合”,推动集聚化强合力;“媒体+乡村创客”,推动示范化育人才;“媒体+科技创新”,推动智能化提品质。
在河源“媒体+”方案中,“媒体+渠道拓展”被列为首要任务,核心原因在于渠道是连接农业生产端与消费市场的“生命线”,其畅通与否直接决定农产品能否“出村进城”、农民可否“丰产丰收”,更是实现“市场化增效益”“出山融湾”目标的核心抓手。
河源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农特产品资源丰富,河源米粉、紫金蝉茶、龙川山茶油、连平鹰嘴桃等拳头产品已具一定知名度,但受限于山区环境、传统流通模式等,长期面临“好品卖不出、卖出不上价”的困境。农业品牌化经营,是破局之道。以紫金蝉茶为例,通过品牌化战略,紫金蝉茶先后获评 “首届中国斗茶大赛区域品牌金奖”等荣誉称号 201 项、三年内获奖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品牌价值超 35 亿元,带动紫金县获评为中国蝉茶之乡、中国茶业百强县。
未来三年,聚焦“媒体+渠道拓展”,河源一方面将积极创新“媒体+政务+服务+电商”融合发展新理念,构建“产销直通车”,搭建“媒”好河源供需平台,建立“河源农产品客户群”,提供定制化服务,拓展农产品流通链路。另一方面,着力打造河源土特产馆、京东河源馆、深河消费帮扶平台等云上产销平台,依托“1个广电主直播间+N个村级直播点”体系,链接种植、养殖基地,通过“媒体引流—直播下单—基地直发”,以订单带动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实现从带货到“带链”。
乡村创客
破解“乡村无人”发展困局
“东源县立足‘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行动,联合南方日报等省级媒体,依托糖巢创客社区物理空间,成立东源县‘媒体+’乡村创客工作室,打造了‘媒体+智库+产业’三位一体融合平台,这是个好做法,各县区要认真学习。”
日前召开的河源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推进会上,河源市委书记何国森谈及,各县区和相关部门要趁热打铁,推进省级乡村创客试验区建设,加大配套政策措施出台力度,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创新创业平台。
东源县的实践是河源创客培育整体布局的缩影。聚焦“人”这一核心主体,河源创新开展“十带百坊千创客”培育行动,以“小创客”撬动“大发展”,破解“乡村无人”发展困局。今年以来,河源累计动员超千名创客参训,建立产业“百坊”项目库,创新举办首届乡村创客大赛,36个优质工坊项目脱颖而出,初步实现“万千创客汇河源、乡村振兴添动能”的生动局面。
为进一步深化“十带百坊千创客”培育行动,河源“媒体+”方案提出,吸引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设立“媒体+”乡村创客工作室,为返乡青年、本土创客提供媒介素养培训指导,以全案营销助力农产品实现品牌化升级,打造“人才引育+创意转化”支点;在主流媒体客户端开设“乡村创客故事汇”等专栏,以生动叙事为创客项目引流,为创意落地提供全流程支持。
媒体资源
嫁接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地处粤北山区的河源,其农业发展面临品牌弱、渠道窄、文化价值未释放等痛点。而主流媒体不仅具有专业内容生产能力、权威公信力与信用转化能力、全渠道传播矩阵资源,而且具备舆情引导与风险防控能力、跨域资源整合能力、技术应用与场景创新能力。
如何将媒体资源完美嫁接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河源“媒体+”方案做出探索——
价值塑造方面,河源将打造“媒体+特色农产品”品牌传播矩阵,制作从田间到餐桌的溯源微纪录片,展示种养环境,真实记录绿色安全食品的制作过程和质量检测情况,将媒体的公信力转化为农产品的信用值,形成“媒体信用—市场认可”的价值转化链。值得关注的是,河源将进一步发挥权威媒体“舆情护航”作用,密切监测涉农舆情,坚决遏制为博眼球、赚流量、卖货虚构“滞销”等“标题党”行为,避免“谣言伤农”,引导维护区域品牌形象、护航产业良性发展。
让传统“可感知”,特产“有故事”,乡村“成网红”,是“媒体+文化传播”题中应有之义。河源将挖掘客家传统农耕技艺、特色饮食文化、古村落生态智慧,打造建设一批集文化展示、互动体验、产品销售于一体的沉浸式乡村文化体验地,形成河源“小红书村”“抖音村”“拼多多村”等网络强村;结合季节性农产品特点、传统节气文化和媒体传播规律,构建“媒体+四季农产品”整合营销体系。
聚焦“1+3”现代农业产业及县域特色优势产业,河源将通过“媒体+地域名片”,将流量价值深度嵌入拳头产品,转化为注意力经济,多措并举构建“市级公用品牌+县域公用品牌+产品品牌”农产品品牌体系。针对农产品销售不畅等问题,河源将搭建“滞销信息直报通道”,联动爱心企业、社区开展定向采购,牵线搭桥农产品加工企业收购农产品进行加工,解决农产品销路,实现助农惠农。
就科技创新而言,河源一方面依托广东兆华种业有限公司、广东万绿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发展订单式水稻制种,强化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源创新研究院科研支撑,展现河源航天育种优势;支持东瑞种猪、广弘种鸡等本地种源扩繁和创建种畜禽核心场、繁育场。另一方面,运用媒体生动展示河源智慧大棚、水肥一体化、无人机植保等农业智能装备场景,科普优质种源价值,弥合中小型农业生产经营者对生产数智化的认知鸿沟,促进智慧农场、智能化育秧工厂、AI高效养殖等设施设备的建设。
(来源: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