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是巨大的。这种从贫穷到脱贫,再到富裕的“嬗变”,是开平市扶贫“双到”工作成绩的一个缩影,一个佐证。
扶贫,以先进引导落后,以富裕帮扶贫困,最后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这是扶贫工作的初衷。
按照中央、省、江门市的部署,从2002年开始,开平市打响了扶贫工作“三大战役”,逐步在该市“消灭”贫困村和贫困户。2002年至2004年实施的第一次扶贫“战役”,实现了该市45个村委会脱贫;2005年至2007年实施的第二次扶贫“战役”,实现了49个贫困村委会脱贫;于2009年年底启动,到去年年底胜利结束的第三次扶贫“战役”,开平市通过“规划到村、责任到人”,集中开平市和该市91个部门单位的人力、财力、物力,让该市最后的21个落后村委会摘掉了“穷帽子”,让这21条村委会中的216户贫困户走上了致富路。
前年和去年是开平市打响扶贫“战役”的两年,到去年年底,开平市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战果”辉煌。两年里,累计投入资金4606万多元扶持落后村、贫困户发展项目673项,其中投入1317万多元帮扶落后村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共68项,让21个落后村委会全部实现脱贫,村集体经济年收入最高超7万元;投入163万多元扶持贫困户发展生产项目408项,216户贫困户也全部实现脱贫,人均年纯收入最高的贫困户家庭超15000元。
开平扶贫“战役”大捷的意义,不仅仅是让落后村和贫困户脱贫致富了,而且为开平的扶贫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产业扶贫”、“因地制宜扶贫”让村委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贫困户通过生产、劳动致富……
新的历史时期,中央和省对扶贫工作已经部署了新的起点,新的征程。开平,也正在酝酿着一轮新的扶贫“战役”。
塘口镇、湴溪村委会及梁陆新、梁志权、张如彬等10户家庭的变化,是这次扶贫“战役”战果的一个缩影。
扶贫带来“巨变”
A 从赤水镇 溪村委会的变化说起
湴溪村委会是开平市赤水镇的一个边远山区村,这里的经济条件多年来都处于一个落后的面貌,如今,这种落后的面貌不复存在,村集体有了稳定的“钱袋子”,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村委会经济、社会、文化得到全面发展。
记者在深入采访中了解到,湴溪村委会原来是个穷村,2009年,该村委会的年集体经济收入才2.2万元,不够开支村委会正常的办公费用,更不用说有余钱去发展其他经济项目了。开平市的帮扶工作小组坚持从实际出发,在帮助发展村集体经济工作上讲求实效,一方面帮村委会购买了苍城工业园A、B1多栋厂房出租,在三埠升平路购买了一间铺位出租,与三合村联合购买百汇市场一间铺位出租,这三个项目,每年可为村委会增收18500元;另一方面,帮扶小组还充分利用村委会原有资源,成功将四联小学校舍招租出去,每年为村委会增收1万元;另外,还帮助村委会发展了马铃薯种植基地,去年村委会利润分成多达1万元。如今,湴溪村委会已经脱掉了“穷帽子”,去年全年的集体收入超过了5万元。
湴溪村委会原来的贫困户不少,叶奕维、何平辉、黄健国等10户贫困户被纳入了开平市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帮扶对象,这10户人家,原来大都是靠耕种自家的责任田过活,家庭收入低。帮扶小组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以资助种养、扶持启动资金的方式,帮助他们种植桉树、冬瓜、甘蔗、辣椒、沙糖桔、养猪等“副业”,搞活经济。为了这些种养业出成效,帮扶小组多次在村委会组织各类种养技术培训班,村民群众免费在家门口学科技。通过这些努力,成效显著,去年,这10户家庭的人均年纯收入都超过了4200元,有的还高达7050元,致富有望。比如原来的贫困户何平辉一家,家里有5口人,劳动力少,经济条件差,帮扶小组积极为他的脱贫想办法,前年,资助他租种了30亩桉树,去年又帮他承包了20亩山地种植沙糖桔,去年,何平辉一家实现了家庭总纯收入27000多元,人均5750元。
湴溪村委会的贫困户不但有了发展经济的好项目,同时,他们还经常得到开平市领导和帮扶单位的特殊关怀。贫困户在读子女减免了学杂费,普及教育入学率达到100%。在帮扶小组的努力下,贫困户还落实了医疗和社会保障,原来有个别贫困户没有参加开平市城乡医保,如今,该村委会100%的村民都参加了这一政策性医疗保障;符合条件的贫困户也都被纳入最低生活保障。
村委会和贫困户都摘掉了“穷帽子”,干活有了“奔头”,致富有了希望,而且,湴溪村委会的村容村貌和生产生活条件也在帮扶小组的支持下,得到了大力改善。原来,湴溪村委会石屋村和鱼塘村的同村路只是泥巴路,帮扶小组通过争取各级财政和社会支持,筹款118.5万元,分别帮两村修好了共3公里多的水泥路,如今,湴溪村委会通镇公路全部实现了硬底化,自然村全部通了水泥机耕路并筹资10万元改建了原湴溪小学教学楼为村委会新办公楼,去年2月,村委会顺利搬了新家……
B 落后村摘掉“穷帽子”
塘口镇南屏村委会是个有着19条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的大村,人口1215人,2009年,村委会集体经济收入才27150元,去年,该村委会集体经济收入超过了5万元;龙胜镇棠红村委会,2009年的村集体收入才27000元,到去年,该村委会集体经济收入提高到了70800元……
落后村,经济不再落后,这是扶贫开发“双到”工作首要“战果”,到去年年底,开平市21条落后村的村集体经济年纯收入全部超了3万元,最高达7万多元。村集体收入的提高,在于开平市政府和各帮扶单位的大力投入和支持,据统计,两年中,开平市累计投入了1317万多元扶持落后村发展集体经济项目68项,共为21条落后村年增加集体收入约64万元。
C 贫困户走上致富路
梁陆新、梁志权、张如彬等10户家庭,是马冈镇红丰村委会原来的贫困户,帮扶单位投资了近10万元,因人制宜地帮他们分别购买手扶拖拉机、耕牛、肉鹅、电器维修工具,介绍他们家庭的劳动力转移就业等,这些“造血”的帮扶方式,让贫困户们走上了致富路,原来,这10户家庭人均年纯收入才1800元,去年达到了5000元以上,其中3口之家的张如彬家庭人均年纯收入达到了10161元。贫困户梁松盛、张如彬、梁天朝、谭顺珠、梁瑞平家庭的房屋破旧,有的还漏雨,帮扶单位筹措了15万元,帮他们修缮和改造了房屋。贫困户梁陆新的女儿有眼疾,开平市政协主席吴平超获悉这一情况后,为其筹集了2万多元医疗费,还帮她联系了广州的医院,帮她进行治疗……
记者了解到,在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中,开平市政府和各单位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63万多元,为受帮扶的216户贫困户发展种养等项目408项、转移就业226人、助学272人、组织岗前培训284人次,去年,这些家庭人均纯收入全部超2500元,最高的超15000元。而且,全部贫困户落实“三有”,即少有所学、老有所养和住有所居,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且没有学生因贫辍学;考上高中或高校的贫困户学生无一弃学;考入职(技)校的贫困户子女可免费就读。低保户、五保户、残疾人等特殊贫困人员免费享受社保、医保,特别困难的还可享受民政救济等。帮11户住房困难的贫困户维修或改造了住房。
D 行路饮水灌溉不再难
塘口镇南屏村委会的通村公路原来又窄又烂,1200多村民出行很不方便,在开平市委书记黄耀雄,以及该市多个帮扶单位的努力下,这条近2公里长的通村公路得到了拓宽;龙胜镇大雄村委会赤冈、龙湾、兴堂、古坪、和大雄等5条自然村的4000多村民原来喝的都是没有卫生保障的地下水,帮扶小组帮他们引来了自来水,解决了群众“饮水难”问题;
在“扶贫”的同时,顺便帮助村民群众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为村民群众多做实事、好事,这也是开平扶贫“双到”工作成果的一个明显特色。据统计,两年中,开平市累计投入3064万多元扶持落后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84项,其中投入1125万多元农田基本建设修建三面光渠等20项、解决1.2万多亩农田“灌溉难”问题;投入1075万多元,扶持兴建或扩建村道19项共22公里,解决群众“行路难”问题;投入331万多元,扶持落后村安装自来水或更换自来水管工程6项,解决落后村2297户,约1万群众“饮水难”问题;投入533万元兴建或完善村级活动场所、村面环境整治、宣传栏和电教设施等39项。21条落后村全部实现通电、通邮、通讯、通广播电视,村委会通镇道路和大自然村(200人以上)通村委会道路全部实现水泥硬底化,村民100%用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
扶贫“开平经验”
由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扶贫,这是开平扶贫工作的重要经验。不但帮助落后村、贫困户脱贫和增收,而且还把工作重点放在建立长期稳定发展项目和长效机制上,在做好经济扶贫的同时,还致力于思想扶贫、观念扶贫。对贫困户的扶贫方式,也是积极探索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实施“一户一策”,“输血”与“造血”相结合。
A 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
由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扶贫,这是开平扶贫工作的重要经验。因为是政府主导扶贫工作,所以在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中,开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开平市委书记和开平市市长分别担任正、副组长的开平市扶贫开发“双到”工作领导小组,并且落实挂钩责任制,开平市四套班子领导分别挂钩联系21条落后村,该市91个帮扶单位也分别挂钩定点帮扶各村,91个帮扶单位主要领导要到村指导、督查工作。
政府主导扶贫工作,舍得投入资金。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中,开平市政府在财政较为困难情况下,仍然给予扶贫“双到”工作倾斜支持,累计拨出财政专项资金3019.5万元,扶持发展项目611项。
开平的扶贫工作,还能够广泛动员各类社会团体、企业家、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华侨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据统计,两年里,开平市各方社会力量捐赠物资累计投入866万多元,有力地支持了开平市扶贫开发“双到”工作。
B 产业扶贫,实现可持续发展
“建设厂房或者商铺出租的方式,是一条有效的方式,持有资产,拥有产业,就有收入。”原开平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司徒豪伟跟记者说:在开平的扶贫史上,有不少帮扶单位帮助村委会发展种养业的做法,但成功的例子很少,因为开展种养业太不稳定,要看天吃饭,看市场吃饭,而且后续的跟进工作非常大,而近年来开平市实施的“产业扶贫”策略,让村委会成为“包租婆”和“股东”,效果良好,让村委会经济收入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一般不会返贫。
开平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邵冠英告诉记者,在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中,开平市更加注重建立扶贫长效机制,不但帮助落后村和贫困户脱贫和增收,而且还把工作重点放在建立长期稳定发展项目和长效机制上,在做好经济扶贫的同时,还致力于思想扶贫、观念扶贫。比如在发展集体经济上,坚持选取有发展前景和长期稳定收入的项目,在扶持的68项村发展集体经济项目中有67项是具有长期稳定收入的项目,其中物业出租64项,收取山林、厂房管理费2项,鱼塘出租1项。
C 一户一策,“输血”与“造血”相结合
记者了解到,在开平过去的扶贫史上,有帮扶单位帮扶贫困户的做法,就是直接给钱给物,一个年收入只有几百上千元的家庭,一次性资助他几千元,今年,他算是“脱贫”了,等钱花光,到明年,他又成为了穷光蛋,又成为了帮扶对象。这样的扶贫方式,永远都不能让贫困户真正脱贫致富。
开平市在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中,对贫困户的扶贫方式,也是积极探索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实施“一户一策”,“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对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分别采取产业带动、生产扶贫、就业扶贫、智力扶贫、科技扶贫等“造血”方式帮助贫困户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勤劳致富;对残疾人、“低保户”、“五保户”等没有发展能力的特殊贫困人员,通过应保尽保、民政救济和慰问等形式,优先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上的困难。
扶贫标准
开平扶贫标准要高于“国标”
去年12月,中央召开了扶贫工作会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全国新时期的扶贫任务作了部署。今年1月13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广东省农村扶贫开发实施意见》,对广东省的扶贫工作给出了指导性意见。
“去年年底的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中央决定将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其实,开平的扶贫标准早就高过了‘国标’,前年、去年实施的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已经将贫困户的标准定为了年人均收入2500元。今后开平的扶贫标准,肯定会比‘国标’要高。”开平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邵冠英告诉记者,中央和省虽然对新一轮的扶贫工作已经给出了指导意见,但江门市和开平市当前尚未有具体任务和方案出台。今年开平的扶贫开发工作,首要任务将是继续巩固扶贫“双到”工作的“战果”,继续“规划到村,责任到人”,让脱贫致富的村委会和家庭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
记者了解到,按照《广东省农村扶贫开发实施意见》规定,全省扶贫工作近期目标是,2011-2012年,80%以上被帮扶的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500元以上,被帮扶的贫困村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2013-2015年,被帮扶的相对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达到当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3%以上,被帮扶的相对贫困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当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省的这个目标和标准,基本上也就是开平今后几年扶贫工作的目标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