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内帮扶

惠州市纪委“结对”帮扶让博罗县上田铺村100%脱贫

新铺好的宽阔村道,车辆欢快穿梭;道路两旁的果园,瓜果飘香;村落里,崭新的小洋房错落有致;宽敞的文化广场,老人、儿童正在欢快下棋、玩耍和嬉闹……

走进广东惠州市博罗县柏塘镇上田铺村,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这个3年前还是省级贫困村的贫穷落后小村庄,犹如一夜之间脱胎换骨,处处展露出新颜。

从2009年开始,惠州市纪委数十名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偏远农村,“一帮一”扶贫,使省级贫困村上田铺村35户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从原先不足1800元增加到3500元以上,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更是高达1.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由帮扶前的1.7万元增加到如今13.5万元,增长了7倍多,实现了贫困村和贫困户100%脱贫。

对症下药 一户一策

贫困户100%脱贫

贫困户:张金生,主要家庭收入来源:打工耕种,贫困原因:收入单一、小孩读书费用高……在一份扶贫调查表上,详细记载着上田铺村每个村民的贫困情况和“结对”帮扶干部的具体信息。

“我们对上田铺村挨家挨户摸底,找出每一户贫困的具体原因,研究对策,制定措施,采取‘一户一策’办法,有针对性地‘一帮一’扶贫。”惠州市委常委、纪委书记李松说,“每户贫困的原因都不尽相同,帮扶绝不能“撒胡椒粉”,必须根据各个扶贫对象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

为了确保扶贫扶到点子上,李松多次带队深入贫困村调查研究,与乡亲们话家常、谋出路,分析致贫原因、研究脱贫计划。在他的倡导下,市纪委监察局率先建立帮扶基金会,委局数十名帮扶干部与35户贫困户结对子,人人捐款,个个出力,对贫困户的生活、创业或者重大疾病等进行救助。

村民张金清靠养鱼和养猪谋生,天有不测风云,2008年,因喂养和天气原因,张金清两口鱼塘里的鱼全死了,不仅血本无归,而且时逢猪价下跌,张金清饲养的几十头猪只能低价甩卖。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张金清一下子犹如跌入苦难的深渊。生产荒置,债台高筑,子女面临辍学……生活的重负,一时间压得他无所适从。

就在张金清站在人生的低谷中徘徊,对生活快丧失信心的时候,2009年,市纪委监察干部曾育方等人给他送来及时雨,为他提供了2700元再生产启动资金,还帮他出谋划策,建议他种养结合,降低风险,提高效益。帮扶干部雪中送炭,让张金清重新点燃生活的希望,在门前坳洼上,他利用这笔宝贵的资助款种植了甜竹笋。两年后,甜竹笋终于成长结果,每棵收益20多元,张金清仅此项收入8000多元。2011年,张金清养鱼,帮扶干部又出资为他购买鱼苗,13亩鱼塘年产量1万多斤,年收入15000元。他还和妻子在山上种植5亩多经济林,利用竹园及其它空地放养“走地鸡”、肉鹅。鸡和鹅每年收入达数万元。

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张金清一家生产规模越做越大,经济收入越来越高,日子越过越红火。

“是党和扶贫政策解救了我。”张金清感激涕零。他说,“在我穷困潦倒、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帮扶干部伸出援手把我从苦海中拉上来。帮扶干部是我最亲最敬的恩人呢。”

帮扶不仅体现在物质的资助上,同时也体现在“亲人”般的关怀上。

“叔叔,这边坐!”每次见到市纪委干部唐斌,11岁的黄浩伟都格外开心,拉着唐斌的手不肯放。黄浩伟父亲早年去世,母亲为支撑这个家,长年在外地打工谋生,留着他跟爷爷奶奶一起过日子,由于缺乏父爱和母爱,小浩伟显得很孤独,学习成绩也不好。

帮扶干部唐斌与这个家庭“结对子”后,除了每年资助数千元帮他们解决生产生活问题外,还把黄浩伟当成自家孩子看待。

“小孩的健康成长,父母的关爱非常重要。我们尽量弥补小孩的心理缺失,希望浩伟能感受到这份温情。”唐斌说。

每逢大小节日,唐斌都会抽空去看望浩伟;每年寒暑假,唐斌还会把浩伟接到自己家里住,帮他辅导功课,带他到市区游玩,让他感受家庭的温暖。

在唐斌的帮扶下,黄浩伟的爷爷养起了肉鹅,收入比以前增加了不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黄浩伟也慢慢走出孤独,成绩与日见长。现在的黄浩伟,每个星期都会和唐斌打电话,和他分享学习和生活的快乐和困恼。

“‘一户一策’的创新性扶贫举措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效。目前,上田埔村35户贫困户已全部脱贫,他们在祖辈耕种的田野上看到了劳动致富的希望。”惠州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李松高兴地说。

多管齐下 授人以渔

“造血式”扶贫增强发展后劲

2010年,市纪委派干部到上田埔村驻点,他们看到村里的废旧教学楼空置着,于是就给村委提建议,把教学楼改造成厂房,征得同意后,市纪委又为他们引进永先制衣公司前来投产,并捐资帮助该厂扩大生产规模。目前,该厂生产的成衣主要销往澳洲、美国等国家和地区。

笔者走进上田埔村“永先制衣厂”厂房内,看到二三十名妇女正埋头缝制衣物,一派热火朝天的工作景象。村民张小春告诉笔者:“她每天吃完早餐就过来上班,回家就帮助干农活、做家务,照顾老人和孩子,两不误。”

看得出,张小春很看重这份工作,对这份工作很满意。以前她家只靠耕种1亩多田地生活,经济收入十分微薄,日子过得很拮据,打自到厂里上班后,每个月可以拿到2000元工资,厂里还管吃,家庭生活条件明显好转多了。

“村里有了工厂,不仅解决了留守妇女的就业难题。并且通过永先制衣公司,我们还转移了上田埔村以及周边村民剩余劳动力,拓展了就业收入渠道。”上田埔村党支部书记陈月明兴奋的告诉笔者。

据了解,就业扶贫只是惠州市纪委采取的众多扶贫举措之一。他们在扶贫过程中,始终做好贫困村的帮扶项目开发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短期扶贫与稳定脱贫相结合,智力扶贫与提高村民素质相结合,带动村民奔康致富。

李松说:“扶贫不能光靠救济,必须强化“造血”功能,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彻底消除贫穷落后。”

按照李松书记的这一前瞻性扶贫思路,惠州市纪委多管齐下,除了前面提到的办村工厂外,“红利”扶贫、“旅游”扶贫、“种植”扶贫、“智力”扶贫等项目也同时进行。多元化的扶贫投入,让不少村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红利”扶贫。2010年,惠州市纪委筹集扶贫资金40万元,在博罗县长宁镇商贸市场为上田埔村购买了一间100多平方米的商铺,该商铺第一年就获得固定租金3万元,以后每10年租金都会有10%递增。陈月明告诉笔者,2012年,上田埔村集体经济收入已突破18万元,创历史新高。

——“旅游”扶贫。2011年,惠州市纪委结合当地特色旅游资源,帮助村里招商引资600多万元建设全长600米“平安富民大道”,并计划在大道两旁兴建“农家乐”等旅游配套致富系列项目,项目建成后,上田埔村每年按比例均获得一定的股份分红。

——“种植”扶贫。去年底,市纪委出资15万元,为村民创立金银花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给种植户每户每亩补贴1000元,鼓励农民充分利用山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金银花药材产业。据了解,目前该村计划种植200亩,已完成种植的有53亩。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驻村干部还多次邀请省市农业博士讲师团为村民培训种养殖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技能,积极引导村民种植紫心甘薯、甜玉米、茶叶等农作物。同时,扶植一批初具规模的家禽养殖专业户,增强村民的自身发展能力,改“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

李松说:“过去,上田埔村很多村民收入单一,大部分经济来源主要都是依靠种田,这是导致他们贫穷的原因。现在不一样了,他们除了种田,全都还有了副业收入。”

民生优先 情系百姓

三年解决难题117个

“帮扶干部进村后,原先的烂路铺好了、破旧的水利设施修好了、脏乱的村容村貌变干净了,每家每户有就业、有收入,大家日子过得比以前更有奔头啰。”谈起上田铺村的变化,村民黄九容高兴的说。

干净的村道、宽敞的广场、绿色的稻田、村民们幸福的笑容……漫步上田铺村,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画面徐徐展现在世人面前,曾经贫困落后的小村庄摇身一变,成为村民们幸福生活的乐园。

在开展扶贫开发工作中,惠州市纪委坚持民生优先,解决了一系列民生难题和基础设施差等问题。

去年6月,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李松带队,市纪委监察局、市纪委派驻(出)机构100多人到上田铺村开展“义工”服务活动。在该村,李松书记了解到,村里主灌渠道因山体塌方,导致渠道堵塞,近千亩农田灌溉、村民生活用水严重短缺,李松当即召集市、县水务等相关部门,与他们协商,请他们制订水渠维修方案。同时,李松还亲自帮助村里筹措到资金20多万元,用于疏通主渠道,加固防滑坡,防止山体再次坍塌。

困扰村民多年的“灌溉难”、用水难问题解决了。村民十分感动。“以前缺乏资金,堵塞的灌溉渠道没能得到及时疏通和维护,农作物因为缺水影响生长,村民收成受损而发生争水纠纷不断。”村民陈观添感激的说,“李松书记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

开展扶贫开发以来,惠州市纪委积极整合各种资源,完成上田埔村村道硬底化4.7公里,解决出行难问题;兴建公厕一座,垃圾池6个,在村主干道安装路灯40盏,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建成规模达1600平方米的村民文化广场,为村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据统计,三年多来,惠州市纪委共投入帮扶资金901万元,驻村干部探访贫困户354户(次),帮助村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117个。驻村干部深入基层,贴近群众,解决问题的务实作风受到了当地群众的广泛好评。

日前,上田铺村村民代表将一面印有“情系上田铺,恩惠百姓家”的锦旗送到了惠州市纪委。村民们动情地说。“是你们带领我们甩掉落后的帽子,走上了发财致富的道路,使我们过上了幸福生活,党的恩情和关怀,我们永远都不会忘。”

告别贫困,奔向小康,上田铺村的村民们,正朝着幸福生活大步迈进。(陈惜辉 黄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