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本淡绿色的《紫金县义容镇青水村产业发展规划》摆在面前,河源市紫金县扶贫部门负责人不禁大为震撼。这是该县“双到”扶贫工作开展以来第一本针对村级产业经济的规划。
规划式扶贫,是深圳市大鹏新区葵涌办事处对口帮扶粤东山村青水村期间的一个细节。葵涌持续3年帮扶青水村的背后,是广东举全省之力创造扶贫史上的一场巨大实践。
自2009年6月起,广东掀起一场席卷全省的“双到”扶贫开发工作浪潮。根据扶贫目标,用3年时间,对全省贫困人口通过实施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责任制,实施“靶向疗法”,采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等综合扶贫措施。
今年3月,当葵涌办事处对口帮扶该村“双到”工作组工作人员返回时,这个粤东山村已经发生巨大改变。一个最为直观的数据是:3年间,青水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1.6万元上升到10.64万元,贫困户人均年收入已从不足千元达到9797元,全面完成了村集体及183户贫困户脱贫任务。
在集体收入增长近7倍、贫困户人均收入增长近10倍的背景下,葵涌对口帮扶青水村的工作在全省的验收考核中获评优秀。在广东扶贫3年攻坚期,葵涌共实施包括规划扶贫等十项措施,力求扶贫“双到”工作全覆盖。
扶贫“双到”工作是一项民心工程,更是一场“持久战”,其长期性和艰巨性不言而喻。值得关注的是,葵涌注重探索粤东地区通用的扶贫模式,立足于村集体实际,注重扶贫工作的延续性和“自我造血”功能,此举在探索粤东山村扶贫不无启示和借鉴意义。
扶贫方法论“十项举措”力求扶贫全覆盖
农业立村、旅游兴村,打造农旅综合强村,如何在“慢山沟”与“快城市”之间寻找产业发展、逐步脱贫的合适路径,是深圳市大鹏新区葵涌办事处帮扶青水村思考的重点内容。这也是首本针对紫金村集体发展的规划《紫金县义容镇青水村产业发展规划》所阐述的重点。
“结合青水村现有资源及未来发展趋势,制订出青水村未来15年产业发展规划初步方案,这为青水村的招商引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鹏新区葵涌办事处对口办负责人说,发展规划以实现农业和工业、商业、旅游产业间的融合,农村资源效益最大化,为农民提供就地就业机会作为规划的重点目标。
在规划中,葵涌对口帮扶办联合有关科研机构调查摸底后,提出了青水村“一廊、两核、三组团”的总体发展构想:其中“一廊”为都市农业休闲观光走廊,“两核”指生态农业旅游综合服务核心、农副加工物流中心,“三组团”包括慢山沟休闲度假组团、山地农业综合开发组团和都市农业示范组团。
3年来,葵涌办事处积极落实“双到”工作,精心组织,多角度、全方位地探索新时期结对帮扶工作新路子,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帮扶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他们力推“双到”扶贫“十项措施”全覆盖,除上述“规划扶贫”外,还包括“产业扶贫”、“安居扶贫”、“结对扶贫”、“就业扶贫”、“救济扶贫”、“基建扶贫”、“文化扶贫”、“助学扶持”、“党建扶贫”。
据统计,青水村扶贫“双到”工作累计投入788.76万元,兴建了村道、自来水管道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他们采取“财政出一点、企业赞助一点、社会捐助一点”的方式筹集扶贫资金,注重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帮扶工作,筹得各类帮扶资金近200万元。
扶贫情感观“手拉手、心连心”真心帮扶
对于40多个青水村孩子们来说,过去几年的“特区之旅”成为他们成长历程中最美好的时光之一。这源于葵涌办事处对口帮扶部门举办的多次“手拉手、心连心”活动。
在葵涌,机关干部职工及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上百人与183户贫困户一对一的“结对子”,街道机关干部的子弟与40多个贫困户小孩手拉手“结对子”。通过3年的扶贫开发“结对子”活动,葵涌办事处的领导干部职工与青水村的贫困户结成了“亲戚”,有些干部每逢节假日便带着家人、朋友到村看望帮扶对象,每月寄生活费给帮扶对象的小孩。
扶贫工作中的真心实意,成为工作中的有力助推器。3年间,葵涌办事处每年抽调机关干部和业务骨干3—4人组成“双到”工作组专职工作人员常驻青水村,累计与村干部同吃同住240天;街道主要领导每年至少赴村2次,分管领导每季度到村开展“五个一”活动……3年来,每逢元旦、中秋等佳节,葵涌主要领导亲自带队赴村开展慰问活动,挂钩干部职工到村上千人次。
带着真心实意,以高度地责任感扎根山村,成为葵涌驻村工作组成员工作写照。他们在日常开展扶贫工作中,以细心、耐心、精心、真心、恒心的“五心”级服务做好扶贫“双到”工作,不怕辛劳、不厌其烦地深入青水农户家中走访,全面了解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情况,跟踪落实帮扶项目。
“扶贫帮困从个人角度来说是一项爱心工程,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就是民心工程。”葵涌办事处对口办负责人感慨道:“真心扶贫是扶贫‘双到’工作的重要一点。”